8月,暑期过去一半,各地大学生们也纷纷进入实践季,策划方案、联系实践单位、组织活动、撰写报告等,要为暑期实践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不久前,一份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的预期目标。
和过去相比,现今的大学生在实践时更乐于并且有能力融入社会,但也呈现出时间短、流于表面、创新不足、浮躁功利的倾向。如何让暑期实践效果更好、更锻炼人,社会上有不少声音。
实践时间短 感觉学不到东西
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媒体的信箱都会收到雪片般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记者粗略统计了10多封实践报告,学生暑期实践大概分为几类。
一是“公益派”。占比例较多的是依托各类公益组织的常规活动,比如走访福利院、关爱留守儿童、送药下乡、在各大献血当志愿者、开展街头募捐等。这是记者收到的暑期实践活动投稿中比较多的。记者从鼓楼区开元社区福乐家园了解到,每年暑假,都有一批大学生到福乐家园陪智障孩子们学习、游戏,这里已成为一些学院的定点实践基地。
二是“调查派”。6月底,闽江交通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福州五四路、津泰路、宝龙等繁华地段,调查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并得出“32%的市民经常闯红灯,而只有8%的市民没有闯红灯的经历,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的结论。
三是“体验派”,比如支教、各种“三下乡”活动。7月5日,福建工程学院法学系师生组成实践队奔赴各地开展普法和法援服务。7月3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队奔赴位于龙海市的连战祖祠——连氏宗祠,实地感受两岸同根同源的情谊。
四是“专业派”,寻找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除了毕业专业实习之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大多为期3~6天,有些才半天。短短几天的实习,一些学生交流实践结果时表示有些失望,“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