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学生多努力 社会多宽容
对于大学生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的说法,来自闽江学院中文系的老师陈歆蔚表示,有一定集中程度的暑期实践对大学生而言比较有效果,如果能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就更好了。
曾任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陈沙麦教授则认为,实践时间短不是学生的错,学生只能利用暑假来实践,还要留出休整时间,认识社会并不在于时间长短。
陈沙麦表示,不同的暑期实践目的不一样。目前暑期实践约分为3类,一是学校团委组织牵头的社会活动,旨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各类课程要求的实践活动,旨在巩固所学理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专业实习,选择的多是专业对口单位,和就业挂钩。“大学生有4个暑假,前3个暑假通过各种暑期实践认识社会,最后一个暑假进行毕业前的专业实践。”陈沙麦教授认为,这样的安排循序渐进,很合理。
至于一些学生重包装、轻实践的倾向,陈教授认为,一些学校大可不必将媒体报道作为一个强制考核指标,以免助长学生弄虚作假的风气。但反过来,如果学生社会实践确实做得好,那么媒体介入报道也是美事一桩,对学生是一种肯定和强化。
对一些学生“学不到什么”的抱怨,陈沙麦表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对社会的认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要你去认真地做了,哪怕再小的事情,就一定会有收获。有责任心和没责任心是不一样,将来走上岗位,这也是必备的职业态度。”
陈沙麦说,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大学暑期实践也要仰赖社会和用人单位多宽容、多支持,在大学生成才的路上帮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