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包装轻过程 盖章就算实践过了
女儿考上大学的第一年暑假,陈先生很高兴,但烦恼紧接就来了。老师要求,暑期实践内容最好刊登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报纸,作为评优的考量。女儿遍寻无门,陈先生只好四处寻找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希望能在报上登个“豆腐块”。
“暑期实践本来是要求学生的,现在成了家长作业了!”因为女儿的实践缺乏实质内容,陈先生急得都上火了。
每到暑假,这种情况特别多,每年的内容都不外那几种,只有极少数具备新闻价值。一些团委组织的的暑期实践队基本都有通讯员和外联员,一些负责撰稿,一些负责和媒体联系。往往还没开始实践,活动通稿就已经发到各家媒体的邮箱中。个别学校为了鼓励学生、提高学校知名度,将媒体报道作为评优或加分的考核标准,这催生了学生的包装意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大学生为图省事,或出于各种原因,干脆找单位盖个章敷衍了事。来自福建工程学院的苏同学告诉记者,班上确实有些同学随便找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盖个章,把暑期实践敷衍过去。而为了盖个章,就不得不出动家长、亲戚四处找关系。
缺乏勇气 找错门路
“暑假过去一半了,还是找不到实习单位,急。”在暑期实践的微博相关话题上,很多学生都在“哀嚎”。
和这些同学相比,来自福州大学中文系大二的林聪颖比较幸运。7月,她在报纸上找到一家媒体的投稿邮箱,发去邮件并附上相关作品。如果不是当天值班编辑随手帮忙,这封信很可能石沉大海了。现在,小林已经在这家媒体实习了1个月。
对“找实习单位难”的哀叹,林聪颖认为“还好”。她告诉记者,同学中也有为找实习单位而苦恼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找不到正确的“渠道”。小林之前也不懂申请实习应该找哪个部门,如果贸贸然闯进一家单位,很可能无功而返。
一些同学则败在没有坚持的勇气上。小林说,不少同学本来满怀憧憬,但碰上实习单位的冷遇和挫折,就慢慢退缩了。
“我们也想早点接触社会,但不给我这个机会啊。”在外地上大学的陈同学说,暑期过去大半了,他的暑期实践还没着落,寄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了。实在没办法,他打算在亲戚的小公司里盖个章,暂且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