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上高三,也迎来了人生唯一一次高考。
那时我家住在镇上,离学校比较远。一上高三,为了抓紧每分每秒复习,我和几个同学便在学校旁边租了房住。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来,赶去学校上六点半的早自习,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我记得,从高三下学期开始,除了一些时政热点,几乎已经没有新的课程内容了,全部都是中学6年来知识点的回顾、模考等等,如此反复。每个毕业班的墙壁上都贴满了励志语录,黑板的左边则是“距离高考还有N天”的提示语。从教室前面看,课桌上堆得小山似的复习资料将我们一个个“埋”在其中。偶尔,会有寄宿生家长来访,带来一大堆营养品或是水果,教室里就会掀起短暂的打闹声。
考前的动员大会是在中山堂的大樟树下举行的,场地如此特别,让我毕业多年以后,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中山堂是抗战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的一个纪念馆,那前面有好几棵上百年的大樟树。那天中午,全校毕业班的师生都自带椅子聚在大樟树下,大概八百多人。校长那天讲了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最后的宣誓内容也已经十分模糊,但是透过樟树散落到大家身上的斑驳光影,以及同学们一而再热烈地掌声却成了我永远的记忆。每次重回母校,一到那些树下,恍惚间我仍能听见雷动的掌声。
考试头天晚上,妈妈从家里赶来陪我。虽然她再三安慰我不要太在意,平
常心。但是那天晚上我还是没有睡好,没头没尾的想了很多事情,考上或考不上,最终也没得出一个结论。半夜,我盯着妈妈熟睡的脸瞅了好久,心里怀疑她是不是也没睡着呢?但天很快就亮了,心里感慨高三的每一夜天都亮得特别早。
我是在自己学校参加的高考,熟悉的环境,陌生的氛围。父母们在校门口就被拦截下来了,和妈妈道别以后,我走了几步,回头望见那么多家长站在铁门外,突然觉得高考有点像某种仪式般神圣。目光收回来的刹那,宣传墙上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我顿时激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