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家长们都要犒赏一下辛苦12年(有的更长)的孩子,学子们也要放松一直紧绷着的神经。于是,各种交通工具满载着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以及部分家长赶往旅游目的地,这样的戏码一直要到高考分数出来,大家赶回来填报志愿。今年,因为疫情,委屈了十多年寒窗的孩子们,很多同学可能要调整计划,不能走或者不能走得太远了。
不能外出怎么办?我以为可以趁此机会想一想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每年高考分数和各志愿段划线出来,都会有一些朋友咨询:“我的孩子考了多少分,您对读的学校和专业有什么建议?”对此,我的回应大同小异:“学什么专业,这是您和孩子要商量的事。很抱歉,我实在帮不了您。”而且我以为专业的志愿指导机构也帮不了您。
帮不了您,一是不了解您的孩子,二是对于未来要干什么,您的孩子更应该承担思考和选择的责任。他要通过读大学去认识和学习未来的专业。现在有一种评估志愿填得好不好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浪费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如果一分都没有浪费,似乎就是好志愿。现在要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是他不喜欢的专业,四年的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是不是更大的浪费。”
所以建议各位同学,还是先要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想好自己有兴趣、有一定专长的专业,等到成绩出来,再看成绩可以选择这个专业的什么学校,这才是更为靠谱的志愿准备方法。
你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我的意见是,在高考结束在填报志愿前,先不要去估计自己的分数,而是先要要抓紧时间自我认知,发现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尊重自己的志趣、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可以按照专业、学校、地域的优先性选择志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干累积的事,累积分数进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对我们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想得太少,缺乏生涯选择和规划。这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生命盲目和时间浪费。
此前和西安经开第一学校的张章副校长交流,他说他们招聘的一名科学教师,是学海产养殖的硕士。这位新老师大学和硕士都是听父母的,但自己的兴趣不在海产养殖,现在实在没有兴趣转过来应聘教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