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学院农芒社会实践队奔赴共青垦殖场旧址、胡耀邦陵园和袁隆平故里,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探寻“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密码。
青垦殖场 荒滩拓垦中的青春史诗
走进垦殖场陈列馆,泛黄的《垦荒志愿书》上,98名上海青年“向荒滩要粮”的誓言依然滚烫。实践队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陈列馆,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响应号召、扎根鄱阳湖滩涂垦荒的身影——他们住草棚、战蚊虫、改盐碱,用青春与汗水将“南泥湾精神”在赣鄱大地续写。“这里的每块砖、每株稻,都在诉说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农垦精神。”实践队员小张在参观“第一代垦荒者”使用的锄头、煤油灯等老物件时感慨。看着老农垦队员“把荒滩变绿洲”的执着,让实践队员们对“农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胡耀邦陵园 领袖情怀照初心
实践队来到共青城富华山胡耀邦陵园。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墓前,队员们聆听讲解员讲述胡耀邦同志与共青城的特殊情缘——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他第二次考察共青城时,欣然题写“共青城”市名,并寄语青年“用你们的双手把共青城建设得更加美好”。“耀邦同志始终牵挂基层、心系群众,这种‘为民务实’的作风,正是农垦精神中‘服务人民’的生动注脚。”队员小陈在学习笔记中写道。
袁隆平故里 稻浪深处悟农耕
在德安县袁隆平故居,旧居厅堂“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题字直击心灵。走进旧居,屋内的陈设简单而整洁,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仿佛都在诉说着袁隆平院士往昔的岁月。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到袁隆平院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守对农业科研的热爱,为实现“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梦想不懈努力。他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让无数人免受饥饿之苦。
从垦荒者的青春到领导人的牵挂,从“把荒滩变粮仓”到“让粮仓更丰实”,实践队员们在行走中读懂了“农耕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农垦精神”的时代传承。“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要做践行者。”队员们纷纷表示,返程后将通过短视频、校园展等形式传播调研成果,让更多青年接过“奋斗”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