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益路黔行,语润苗音”实践队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实地拜访了三位在舟溪这片热土上奋力耕耘的党员,在黔东南斑驳的光影中感悟传承的力量,聆听岁月里的信仰回响。
“只要党需要,我就还有无穷的力气”
初见吴德平老人时,他步伐稳健迈下数十级台阶来迎我们,脊背虽然有些佝偻,眼神却亮得像星。年近90的他笑着说:“每天锻炼一小时,比年轻时跑田埂还带劲!”这是位曾经手握奥运火炬、带领村民造屋修路的老支书。
“从我到儿子,再到孙子,三代人都当村支书。”从父亲开荒种地,让坐落在山里的泥泞木屋变为水泥路砖瓦房;儿子修水渠、建学校、通电网;到现在孙子推广芦笙节搞起乡村旅游,让沉寂的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家三代接力,把根扎在黔东南的泥土里。
2008年,以乡村建设模范的身份,吴德平老人受选为奥运火炬手。“举着火炬跑的那200米,是我一生最激动的时刻”那天村民们挤在路边欢呼,有人高喊着“德平书记,好样的”,每每忆到此处,吴德平老人双眼总涌上湿意。
这份滚烫的热情,从未因岁月冷却。退休后,吴建平老人也没闲着,他主动揽下了村里主干道的清扫活,一扫至今。“这点活算啥呢?只要党需要,我就有无穷力气,能干到一百岁!”老人摆摆手,笑容爽朗中气十足,滚烫的初心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当年修铁路,在悬崖上凿洞,在暴雨里干活,没人喊过苦”
78岁的吴德杰老人摩挲着褪色的铁道兵徽章,眼里闪着光。1968年,刚刚成年的他穿上军装,成为铁道兵的一员,在西南边陲一干就是10年。
“最长的一次,我们在隧道里住了40天,水是浑的,粮是掺着沙的,想着早一天通路,老乡们就能早一天坐上火车走出大山,浑身就有劲儿了!”如今,老人守着自家的几亩田,却总爱给孩子们讲铁路如何“穿”过深山“攀”上悬崖的故事。他说:“我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看着现在高铁飞快,就觉得当年的汗没白流。我儿子们也参军入伍了,有力气的时候就是要为祖国做多贡献!”
说话间,云雾渐开,一缕阳光照在屋檐三块“光荣之家”的牌匾上熠熠生辉。
“因为走出过大山,才更懂大山的渴望”
康红是舟溪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在深圳求学后的她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归故里,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我是一定要回来的,不单单是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更是因为走出过大山,才更懂大山的渴望!我的家乡需要我!”
“这里的孩子们淳朴可爱,学好普通话是他们走出去、走向未来的翅膀。”谈及班里的小朋友们,康校长的眼中溢满慈爱。她提到,近些年学校推普的决心和力度很大,现在学校里的孩子们普通话水平相较十年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尽管个别仍有“苗味”的发音,老师们会利用课堂时间潜移默化纠正。
黔东南的明天,闪烁在鲐背老人清扫的背影中,闪烁在铁轨铺就的通途,闪烁在年轻乡村校长的眼里,更闪烁在每一个为这片土地奋斗的身影中。这些平凡的坚守,汇聚成了最动人的家国故事,红色的精神养料浇灌着每一位实践队队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