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烈日,穿梭于十多个社区,在社区课堂、调解室与志愿驿站,聚焦银龄志愿者群体,用青春的视角解码基层治理中的“银发力量”,记录下银龄志愿者书写的“积极老龄化”新范式。7月2日至7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踏上了一场探访银龄志愿者的实践之旅,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温度与精神传承的双向奔赴。
“很多人以为退休后就是养老,但在我们这儿,退而不休才是常态。”宁波市银辉志愿者联合会的叶枫楠科长向同学们介绍道:“我们市本级联合会的注册银龄志愿者超300人,汇聚了工科、医科、教科、农科等多领域的专家力量,团队活动频繁,如安全生产团队年服务超50次,红色宣讲年开展百余场”。
在本次实践调研的首站,数据和事例充分体现了当下银龄志愿者人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原来‘银龄'不是标签,是社会的‘宝藏资源'。”24检验技术专业的叶佳聪感慨道。
在宁波市高新区滨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周柏根党员律师工作室,同学们见到了刚从四川凉山完成公益法律咨询的周律师,71岁的他正对着电脑整理新一批法律援助案例。
“调解邻里纠纷、助力微小企业维权,这比赚大钱有意义得多。”仅上半年,周律师就完成了115次公益咨询,他推广公益服务理念,尝试用“对价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公益服务的队伍。“像周老这样的银龄志愿者对于我们社区的治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滨江社区自发形成的老年公益团队超过20支,共计百余人参与”。社区负责人陈砚向同学们讲到。
社区办事处内,随处可的志愿安排表、志愿团队介绍等,让同学们深刻感受了银龄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的互助作用。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做黏土冰激凌,送给村里最温暖的‘共享奶奶'!”7月4日下午的湾底村,实践队的同学们为20余名村内儿童策划了“银青共融”主题活动。银龄故事宣讲员谢雨欣同学为小朋友们讲述了宁波银龄志愿者“共享奶奶”袁佩君,坚持7年公益接送社区孩子上下学,累计达600人的感人故事。孩子们在实践队同学的指导下用轻黏土做成“冰激凌”、用彩纸折出五角星形状的“感恩奖牌”,成为对银龄志愿者的第一份“感恩礼物”。这场跨越年龄的课堂,让银龄故事从“被讲述”变成了“被传递”。
据悉,实践团队还分别走访了银桂社区、丹顶鹤社区、东庭社区等十多个社区,通过精准发放调研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收集不同年龄段居民对“银发力量”在社区服务、矛盾调解、文化建设等领域发挥作用的看法与建议,全面捕捉基层治理中银龄志愿者的现状、痛点与潜力,为后续深入分析银发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