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语学院的暑期小学期突出实践导向,助力职业赋能;汇聚大师智慧,拔高学术视野;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习热情。”日前,在东语学院调研期间,校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通过实地走访和课堂观摩,了解学院暑期小学期开展情况。
张环宙充分肯定了学院的相关工作,并指出暑期小学期这一制度创新正为学校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她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改革共识,多听反馈、多做引导,增强师生参与小学期的积极性;深化人文关怀,做好服务保障,多点关怀、多点保障,让师生更有凝聚力;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国际化和实践性,融入更多北大元素,创新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国界的课程形式,让学生有得选、能去做、能展示,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年学校首次推行暑期小学期制度。自启动以来,暑期小学期以“灵活安排、多元实践、强化能力、拓展视野”的鲜明特色,通过集中与分散结合、校内外联动的方式,开展涵盖校外见习、专业实训、学科竞赛综合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学术讲座、国际游学、文化体验等多个领域的课程活动,力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忙起来”,推动“外语+”特色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学校专门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任主任、教务处负责人任副主任的小学期教学工作委员会,并指导各二级学院设立分管院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执行有力。
各二级学院更是各展所长,亮点纷呈:英文学院通过专题研讨、学术工作坊、读书会等形式,聚焦跨学科合作与项目制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与科研创新能力,激发学术创新思维;东语学院以“语言+文化”为主线,设计多语种文化体验、职业发展引导、国际理解课程等内容,激发学生跨文化交流兴趣;西语学院牵头与北京大学联合开设“全球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国际暑期学校,邀请来自国内外8所高校的知名学者授课,通过高质量的专题系列讲座,拓展学生全球视野;中文学院以赛练技、以赛提质,举办“汉教英雄”比赛、新闻采编大赛等,促进“学练赛用”一体化;商学院、创业学院打造“行走中的课堂”,组织企业走访、国际课堂、校友分享等活动,促进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认知的深度融合;教育学院根据不同年级特点设置多元化实践主题,形成与学业进阶相匹配的实践培养链条;文旅学院将课堂搬进南浔古镇,构建“水墨江南”沉浸式教学场景,探索“理论+场景+产业”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文旅生态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艺术学院引进阿里云AIGC训练营核心内容,带领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全流程创作技能,助力学生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领域构建核心竞争力。
暑期小学期的实施,不仅使“课堂活了起来”,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落地”的真实力量。“原来一个爆款诞生,要经历选品、定价、推广、售后的千锤百炼。”24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秦雨妍在日志中感慨,“课本外的细节让‘电商运营’从模糊概念变成可优化的系统工程。”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林奕伶在谈及参与泰国格乐大学实践活动的收获时表示这段经历远不止是一次文化探访,“通过沉浸式的交流互动,我对泰国中文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跨文化沟通的经验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为我明确专业定位、规划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启发。”
下一步,校院两级将聚焦学生成长,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要求,推动暑期小学期制度走深走实,为营造开放包容的成长氛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