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焦虑,是如何让每个家庭“病魔”缠身的
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1、一个被误读的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都坚信“知识决定命运”。这是哲学家培根的名言。那么,要改变命运,就要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就要上学;要更好地获得知识,就要“上好学”。而所谓“好学校”,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由此,每个家庭都陷入了千方百计地去抢占一个所谓的“好学位”的教育焦虑之中。
2、一个已被时代扬弃的口号
1977年,恢复高考。那是在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人才极其匮乏的背景下。那时候,入了大学门,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因为国家“给户口”、“给编制”、“给工作岗位”,对于那些父辈们长期以来从事着“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来讲,当然是改变命运了。因此,一时间,“高考决定命运”这句口号,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地唱响。
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包分配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才能就业。高考直接决定命运的时代很快就终结了!
但是,人们仍然认为,上一般大学不行,上好大学行,上专科不行上本科行,上本科不行上重点本科、上一本、上北大清华行!如此,谁都想攀上高等学校金字塔的那个塔尖上去,每个家庭都陷入了考大学、考好大学的焦虑之中。
3、一个日益扭曲的教育政绩观
一个地方、一个政府,办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多年来各级政府官员挂在嘴上、写在报告上的一个重要理念。但这个理念到了现实中,就直接变成 了追求中考、高考升学率,“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升学率之间划成了等号。
而这里的“升学率”,自然是重点学校的升学率。就高中阶段教育来讲,它讲的不是普及率,不是全口径的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就高等教育来讲,它不看考入高职高专的升学率,甚至不看本科的升学率,要看考入一本的升学率;有些地方甚至不看一本的升学率,要看升入北大清华的升学率……。
在这样的教育政绩观导向下,全社会只有少数家庭、少数孩子是成功的,大多数都成了失败者。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些没有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看客家庭”,尽管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是这场升学竞争大宴的“看客”,不但没有反思在这场竞争中,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得到了什么,而且还起劲地为这场竞争叫好!在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满意度评价中,毫不犹豫地投下自己满意的一票!
我们之所说,这种教育政绩观是扭曲的,关键是,这种以升学率为本位的教育政绩观,日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焦虑:都是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惹的祸
教育焦虑,说到底,是对于孩子未来的前途和教育之路的特殊关切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情绪反应。导致这种生理性焦虑甚至病理性的焦虑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家长对教育和教育规律的认知不科学。或许可以说,全国需要一场教育科学的启蒙!
《华严经》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走出极端功利主义教育的陷阱,必须让教育回归初心,就是要回归教育本初的功能、价值和规律。
1.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择校”是当前每个家庭陷入教育焦虑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一所好的学校让孩子前往读书,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造成择校的原因很多,关键的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应当承认,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围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可以说,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别,正在日益得到缩小。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在择校方面陷入教育焦虑而不能自拔,不如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种适合的教育。在这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大有可为。
2.不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现在,从整体上讲,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一方面,望子成龙必切,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方面,不断给孩子加班加点;另一方面,又为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而深感忧虑。
不要忘记,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其本心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成熟,是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一切教育都应该以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更不能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成绩。
3.尊重教育和儿童成长规律
教育是有规律的,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不承认,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规律,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儿童的成长规律。全球PISA测试中,上海的经验告诉人们,每周超过10小时之后的作业,付出的时间与学业的进步成负相关,也就是说花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山东省高中教育质量综合监测的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睡眠时间达到8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是最好的。
4. 唤醒儿童内在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
人有两种力量,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全力呵护、培育、弘扬的力量:一种是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力量,这就是人的向善的力量;一种是改造自我、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力量,这就是人的向上的力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