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死了几株,唉,我的瓜娃子啊,又要补种了……”
“发现叶甲尸体!看来打的农药还是管用的!”
“急!今天地里没有水,水管坏了吗?什么时候可以修好?”
这是浙江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农艺实践》课程群的日常。与传统课程不同,这门课的上课地点不是教学区,而是紫金港校区大西区的农业试验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急于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同学们自己去实践摸索;在这门课上,同学们暂时放下书本,拿起了锄头,撸起袖子加油干!
开设于2014年的《农艺实践》是农学院的专业课,占1.5个学分,持续32周。课程采用分组教学法,4-5名同学为一组,从玉米、西瓜、草莓、黄瓜、番茄、葫芦等二十余种作物中自行选择进行种植。除了任课老师,还有一位管理学校农场的师傅来给同学们具体做示范。
师傅教授粉师傅教授粉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课程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加深学习与理解。”任课老师,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徐海君说。
“通过锄草的样子就知道,明显是没干过活的。”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在田间手忙脚乱的模样给徐海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在清地同学们在清地
但让他欣慰的是,学生们一个个热情高涨,自觉主动地学着照顾自己的作物,陆续成熟的瓜果也让大家体验了一把丰收的喜悦!
自给自足,不容易
那么,连锄草经验都没有的新手小白,是如何进阶成为种菜小能手的呢?
当大家亲手把一粒粒种子埋进土里,一段“苦乐参半”的旅程便开始了。先是在温室内育苗,之后移栽到大西区后需要进行浇水、杀虫、除草、施肥、松土、打药、搭架子、剪枝引蔓、人工授粉等步骤。
亲手种菜并不简单,植物保护专业的陈畅认为其中最辛苦的环节是搭架子:“不仅要按照一定角度把竹竿牢固地插入地里,同时还要用稻草将竹竿捆绑结实。稻草捆绑也很讲究,如果捆绑方式不对,可能会因为吸水而松。搭好的架子不仅要高矮适宜,还要耐得住风吹雨淋。我们搭架子的时候,还得承受太阳的毒烤、蚊子的叮咬、竹竿或稻草因太用力而断裂等痛苦事件,从太阳当空干到太阳西垂。”
有些看似很简单的步骤,其实最考验耐心。在园艺专业的杨荟桢看来,最费时的就是浇水了。“初期作物扎根浅,每天不管有多忙,都要赶到农田浇水。水管需要从几十米外接到地里,而且不能整片地喷洒,要一株一株浇透。有时候水压太小或水管太短,只能借来水桶,一桶一桶提着浇。”
为了让自己的“瓜娃子们”活下来,同学们绞尽脑汁。要是作物出现丝毫异样,大家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原因。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文献,有的成天追在师傅后面问个不停,有的从田间采些样品拿到实验室问专业老师,还有的捡起之前学过的《土壤学》、《植物病理学》等书籍重新学习一遍……
由于地干硬、缺乏营养,植物保护专业马娅所在的小组接连死了两批黄瓜苗,四个成员心痛不已。有了前两次失败经验,第三批补种下去后,他们不但每日派人轮流照顾,规律浇水、松土,还自掏腰包购买了营养液,着实“操碎了心”。
幸运的是,第三批黄瓜长势喜人,硕果累累,如今已经收获了两批果实。他们将成果送给老师、同学、宿管阿姨、执勤的保安大叔们品尝,获得了一致好评:“口感清脆爽口,味道清甜,就算多放几天也不容易干掉,比超市的新鲜好吃!”听到这些,组员们不禁一阵成就感涌上心头,之前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