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近年来使用高考全国卷的省份越来越多,在统一试卷的趋势下,录取分数线的可比性会越来越明显,分省定额录取制度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刘海峰:我觉得,主要还是以省为范围的变动,不论是科目改革,或者说其他方面的改革,无论怎么改,基本上不会影响分省定额这种录取制度,也就是按省级范围录取这种格局。因为分省定额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固定或者说刚性的一个格局,这个说来话长。
南方周末:为什么分省定额的格局具有相当的刚性?
刘海峰:中国原来人才选拔是没有分省定额的。最早追溯到科举时代,像唐代考上进士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北方人,南方人很少。但经过唐后期,随着南方的发展,进士增多了。唐末五代,北方经常战乱,经济文化受到很大破坏,许多士人南迁。到北宋中叶,考上进士科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南方人,完全倒了过来。当时北方出身的一些谋士,就跟宰相司马光出主意。司马光于是上奏,提出应该“逐路取人”,各地应按一定比例来录取。当时皇帝宋英宗也觉得有一定道理,叫朝中大臣讨论。南方出身的大臣欧阳修,是江西吉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科举考试既然是国家考试,应该以成绩录取,不能以地区按比例来录取,水平低的,还要给它一定的指标会造成不公平。于是这个争论不了了之,科场竞争还是完全按成绩录取。北方人弱势,南方人绝对强势,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代初年。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南北榜事件”最为典型。当时首都还在南京,那年会试一发榜,52名中进士的没有一个北方人,发榜之后,北方举子就闹事,说考官都是南方的,偏袒他们。后来就找另一拨人复查试卷,当时科举考试确实很客观、公正,复查结果认为并未舞弊违法,维持原榜不变。北方举子不服,又闹,于是朱元璋龙颜大怒,把当时的考官和第一榜放出来的状元都杀掉了,还有一些人流放了。后来重新再考,请另一拨人评卷,再放榜出来61人,就全是北方人,没有一个南方人了。这被后人称为南北榜事件,是科举时代发生的最严重的南北地域之争。其实第一榜也不是考官有作弊,主要当时南北文化水平差异很大。
明代后来到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就出现了科举中的“南北卷”制度,其中还有“中卷”,江南、江西、福建、广东这些都属于南卷,占55%的录取名额,北卷占35%,中卷占10%。但到清康熙年间,有几科南方人中大部分是江浙人考得好,有几科甚至福建、广东没人考上进士,人们又提出这个南北卷制度还不够合理。于是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就出现了会试分省定额取士,按省来给定指标,这就跟我们现在高考分省定额录取制度很像。
科举1905年废除之后,高校也没有分省定额录取。但在1920年代,北京大学按成绩自由录取时,就出现有八九个省没有一个人考上北京大学的情况。当然,当时北大还不像现在那么重要。不过,当时的教育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后来开始制定办法,照顾边疆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一定的指标。类似情况,演变到现在的分省定额。
南方周末:分省定额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如何看待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的矛盾?
刘海峰: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一个两难问题,是一个千古难题。从北宋中叶就出现了,当时的文化巨人,从司马光到欧阳修等人曾经争论,也没法解决。现在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分省定额录取,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差距很大的国家,是一个特有的现象,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的问题,很难完全解决。
分省定额录取体制,以省为范围划定分数线,无论一个省的高考怎么改革,不会影响其他省。2017年浙江、上海的改革,以及今年北京、海南的改革,都是这样。
社会化考试:政府很难退出高考
南方周末:招生考试制度确实复杂。《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里的社会化考试具体怎么做?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