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底,刘宇和同校12名“尖子生”,来到衡中参加考试。“人很多,是和复读生一起考”。通过选拔考试的他,还没来得及想清楚,就在老师和家长的“怂恿”下,匆匆忙忙地报名缴费。
“课间没一个人说话。”刘宇到教室的第一天,就被吓到了,一个班级100多名学生,从黑板到最后一排,密密麻麻都是人,压抑的气氛包裹着他。他想起之前,课间同学聊天打闹,体育课一起做游戏的画面。他心头一酸,决定离开。
刘宇回到河南后,发现学校也开始采用“衡水模式”,他只能无奈适应。对于一年半的复习,他有自己的看法:第一遍比较粗略,主要是熟悉教材;第二遍对接高考,重点梳理。“挺合理的,不能学完直接高考吧”。
“如果教育改革,考试成绩只占很小一部分,(学校)教你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能力,肯定是好的资源赶不上大城市。”刘宇说自己的同学都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老师口中说的“高考改变命运”。
从一年备考到两年备考
基础教育的“末年”成为“复习年”,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现实。在高三全年复习的背后,是高中前两年赶、抢、拼教学进度。3年的课程,被压缩为两年,甚至是一年半。在教学“超速”开车的路上,有些学生被落下,只能一路陪跑。
王佳是江西省萍乡市萍中附属学校的高二学生,刚刚过去的暑假她一直在上网课,这不是老师要求,是她主动报名,为了“补上荒废的课程”。
她反思自己成绩不好的原因,有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也有老师抢赶教学进度、讲得太快,“有几个学生跟得上老师,并不代表全班同学都跟上了”。
很多和王佳一样的学生反映,高一高二学习的知识不扎实,“高三复习的时候感觉课本就像新学的一样”。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毕业的赵甜妤回忆起高中,“学不会、考不好”像是两块大石头压在她的身上、心里。每次成绩出来,她都抱着试卷大叫着“不学了,不学了”。可是,哭闹过后,她还是得擦干眼泪,把扔了的书捡回来,接着学。她说:“学习需要兴趣,短短的3年时间,在一堆自己并不是都喜欢的科目里,学了大量东西。”她觉得,学会了就是学习的意义。
张明觉得自己和前段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的方一凡很像:成绩不好,喜欢唱歌跳舞。从小就喜欢表演的他,演过两部微电影,还出演过很多话剧小品。表演可以满足张明的很多想法,“我很享受表演的过程,镜头下另一种人生的感觉”。
因为热爱表演,张明想选择艺考这条路,但他没想到家长和学校成为他逐梦路上的“绊脚石”。他所上的广东佛山南海区石门中学,是南海区最好的中学。“高三不开设音乐课”,他曾和老师反映过,但老师告诉他学校不支持艺考,也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和指导。张明的父亲也投了反对票,“学艺术不现实,毕业找不到好工作”。
热爱自由的张明觉得自己被高考的框架束缚住了。对于几近一年半的复习,张明评价说:“复习说好听点是历练和提升,说难听点就是靠意志坚持下来的空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