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被夹在中间
对于为了强化学生应试能力,压缩教学时间、拉长复习时间的教学方式,老师们持有多种看法,有认同,也有无奈。
侯盛欣是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她认为有利有弊:“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更多重视知识本体,忽略了考察学生的能力。”她举例,比如高中英语,现在很多地方学的还是哑巴英语;再比如地理,需要学生走出去,了解实际,和生活接轨,而不是单一地学习书本知识。
“压缩教学时间本身就减少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有效时间。另外,对本身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更是不利。”但是,侯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觉得合理:“学校争相这样做肯定不傻啊,熟能生巧,反复打磨。”
要想留足一年到一年半的复习时间,各科老师每天要上2到3节课,抢赶教学进度;学校要安排早晚自习,利用周末上课,延长每日学习时间。
陈老师是内蒙古包头市一所高中的班主任,他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注重成绩,这样做也是没办法。”陈老师每周要教12个课时,这个课时数,乘以高考的6门科目,已远远超过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一周35个课时。
“没办法”是陈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最多的词语。地方政府以升学率为标准考核学校;学校把一本率、重本率、清华北大的指标分配到每一个班级;学生家长把孩子考上好大学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在重重压力下,陈老师说:“没办法,老师只能通过不断地复习、考试,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
劳凯声曾和多位教育专家研究过高中课程标准,他说:“我觉得高中课程,3年时间学完都很紧张,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据他介绍,自2016年起,北京有的优质学校把中学学段做了重新划分,初中两年,高中四年。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
陈老师坦言,地方部门审查前会提前通风报信,“换课表,把早晚自习去掉”。后来干脆教室里贴着“合规”的课表,学生们执行另一张课表。实际上,地方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变相支持,“老师们的夜自习费就是财政补贴的。”
学生家长也持赞成态度,“在学校学习效率高”“高三就应该学习”。在家长的助推,地方部门的默许下,“末年复习”愈演愈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校被夹在中间,政府要考核学校的升学率,家长强调孩子要上什么样的大学,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之下,学校就会采取快马加鞭的方式,尽早上完课,然后进行强化复习。
“末年复习”成为无解难题
其实“末年复习”现象并不是高中独有,初中也同样存在。熊丙奇了解到,现在各地初中基本上都是用两年时间上完3年的课,最后一年用来刷题。
“12年学制的基础教育,是要求给学生完整的教育,除了知识学习,学生必须还要接受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熊丙奇举例说,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生,在12月就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还要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
教育部门现在已经明确禁止培训机构进行超前教学、提前教学,但初高中普遍的“末年复习”仍被看作正常,熊丙奇认为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