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思辨
无论“手机”(2013年)、“老规矩”(2014年),还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说纽带”(2017年),北京卷作文试题在检阅思辨能力方面对考生一直有所要求,也一直提供着方便之门。
思辨,即思考辨析。指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情况、性质、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
曾记得2015年很多考生“说纽带”中的理性之语:纽带,只是一种联结工具,它有正面作用,也会有负面作用,要看它在输送什么;纽带,并非强行的被动的联结,它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积极沟通与高效联结;纽带,基于联结又不止于联结,它更在于凝聚,汇聚有形的资源,也凝结无形的能量;纽带,不是某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无法单打独斗而必须要与另外个体形成合力时才适时而生的,个人发展如此,国家发展亦然……这些真知灼见,都闪烁着思辨的光芒,考生拜题所赐,力求讲出最有价值的道理和最为深刻的认识。
今年考生写“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也一样,只是本题的思辨难度略大一些。有人认为这个题缺少思辨的空间,我不大以为然:两个“新”究竟“新”在哪里?仅仅是时间概念和年龄概念吗?“00后”与“80后”“90后”相比区别在哪里?优势与不足又在哪里?“祖国发展”是比照历史还是比照外国而言的?“祖国发展”中高歌猛进是主流,但其中有没有弯路与迷茫? “成长”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上的?体能上的?精神上的?情感上的?真正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有没有“伪成长”和“逆成长”? 某个人的“成长”是节节高升的?越挫越勇的?还是触底反弹的?题目涉及“新时代新青年”二者的关系,内容自会更加丰富——时代是青年的土壤,青年是时代的镜子,时代呼唤青年,青年推动时代,“青年之新”新过“时代之新”当如何,“时代之新”新过“青年之新”又如何……考生笔下的这些思想,没有思辨力吗?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