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普适性
语文考试甫一结束,媒体多有如是报道:今年的作文试题符合学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这其实是一句废话——一顿做给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吃的饭,能有太多忌口吗?无论怎样的命题,如果让一部分考生无话可说,即便是一小部分,都是命题的失败。而恢复高考几十年来,完全失败的作文试题是没有的,而失败的考生却不在少数。这说明“试题搭台,生活唱戏”的道理,试题适合并满足着每个普通人生活的事实,以及由此带来的“福利”,还有相当多的考生没有认识到、享受到。于是,“我的作文我做主”成了很多考生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由此对命题产生的腹诽也从来没有止息。
4.任务性
与陌生性相结伴的,是试题的任务性。近年有一种作文试题被冠以“任务驱动型”的名目并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应考术。在我看来,“任务驱动”是个制造出来的概念——哪个题对考生来说不是“任务”?哪个题不是在“驱动”考生完成?这本是考试固有的。而在此我强调的“任务性”,是想说它的另一层意思,即无论什么作文试题乃至语文试题,都在考查学生接受指令、调动所有积累和智能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考生要能够不问好恶、不论难易、不怕困难、开动脑筋、务求完成……具备这样的素质,考生才可能成为未来独立求学、实际工作、现实生活中的强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试题表面上看起来越是“困难”,甚至越是“不近情理”,其考查价值可能越高。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