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四点特性,似乎忽略了很多专业人士强调的学科性(即语文性),于是有人说“作文题越来越不像语文题”。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一个一般语文老师眼中的“小语文”与国家命题理念中的“大语文”的差别问题。在我看来,作为国家级大考,学科性是蕴含在上述四性中的,换言之,语文试题中的语文不是孤立的语文,就作文试题而言,实现立德树人,调动生活经验,完成陌生任务,落实思维表达,是其追求的方向。平素教学中的小语文如果不能适应国家级考试要求的大语文,它就显得比较脆弱。高考作文试题不以受众是否喜欢作为首要的命制标准,命题者需要拥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境界,这就是无论外界再怎样群讽试题而命题者也能安之若素、岿然不动的原因之一——他们不是以讨好某个审美群体、利益群体为目的,而是以现实某个特定时期的国家意志为使命,这是一盘关乎“大语文”的棋局。
综上所述,“我所看到的试题并不是我喜欢的那个样子”,这种感受在很多人那里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作为高考作文试题的鉴赏者、评价者,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个题,但需要尝试着去理解某种生活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否则,单纯从小语文的视角来捍卫所谓学科尊严,内心总归难以安适。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