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库 > 本科高校
  •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管、经、文、法、哲、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原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机师科,均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雄厚的办学实力。

     

    学校拥有学院(部)26个,各类学生近3万人,教职工2800余人,高级职称近9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9人,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省双创计划入选者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省重点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3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19个、本科专业73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获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支持。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生物技术与医药制造、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资助。学校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教授审定权。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为根本。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着力构筑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获2010年“江苏省质量奖”。现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201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学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铸灵魂。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整创新链,形成了广泛的创新创业的思潮。现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20个。工大合并组建以来,承担纵横向课题600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7项、国家“863”计划35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各类科技经费总量达25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申请专利1574项,授权专利637项,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80%左右,专利的申请数量与质量位居省内高校前列。SCIE论文1633篇,2010年排名上升到47位,EI论文1565篇,排名上升到54位。

    学校坚持社会服务显活力。强化制度创新,大力推动知识资本化;“一园三区”建设大学科技园,助推师生创新创业;持续拓展发展外围,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三螺旋体系。与无锡、泰州、宿迁等10多个地方政府全面合作。南京科技广场、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盐城海洋产业研究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实体运行;与赫克力士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院所战略合作,共建研发中心100多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成立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紫金科技呼叫中心。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100多家学科型公司,以学校为科技支撑的常茂集团、中圣集团、康力电梯、九九久科技等公司成功上市,九吾高科、同凯兆业、工大数控等企业进入上市辅导。

    学校加大对外开放办学力度,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荷兰、意大利、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6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承担了数十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邀请蒙代尔、阿龙?西查诺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教师公派出国进修、学生对外交流的规模层次不断提升,先后选派44名教师和管理人才到地方政府或单位挂职、任职。学校先后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会议、全省教育改革会议上作为江苏高校代表作典型发言。中央和地方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我校改革和发展的成就。

    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亲临学校视察。总理在讲话中指出:“这所大学很有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验与科研都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被社会所需要,这种办学的方向也是对的”。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抢抓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机遇,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彰显产学研用结合特色,努力走出一条美国斯坦福和加拿大滑铁卢式的创新创业型大学发展之路,打造最适宜创新创业的高校品牌,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大学。
     

    [!--befrom--] 2012-07-13
  •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蚕业服务,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法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办学历史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 1993年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06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学校现有镇江三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140余名,教授141名、副教授307名,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名。现有5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型,其中工程硕士有10个培养领域。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1980余人,研究生26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近300名国防生在读。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学校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乌克兰、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年奖助学总金额近1700万元。

      在近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江科大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为“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而奋斗!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校!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是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区之一,是江苏科技大学拓展办学空间,与地方共建的教育创新成果,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校区,由张家港市政府出资建设,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办学,校区创建于2005年。校园地处张家港市区,交通方便、环境幽雅、设施齐全,占地856亩,校舍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一个“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的现代化校园为学子们的求知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张家港校区秉承江苏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船魂特色。校区具有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完整的办学功能,根据江苏科技大学的整体目标要求进行学科建设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张家港校区完全按照江苏科大办学规格和要求办学,所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与镇江校本部完全相同。

    校区现有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和基础教学部等6个教学机构。正逐步形成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目前,校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总数已达5068人。

    张家港校区秉承江苏科技大学“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八字校训,以创建“新型技术类型大学”为总体目标,坚持“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的办学定位,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befrom--] 2012-07-13
  •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外国语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十三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外语院校之一,是中部地区唯一一所本科外国语学院。

          学院坐落在合肥市国家级森林公园紫蓬山风景区,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突显欧式特色。学院坚持“高层次、高起点、有特色、国际化”的建校方针,建有数字化语音室、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人机对话、国际贸易、证券投资、会计电算化、金融模拟等校内实验实训室47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实训中心“旅游实训中心”,另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2个、毕业生就业基地68个。校内图书馆具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馆藏纸质图书84.6万册,电子图书31万册。

          学院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形成了“外语+专业+综合素质”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特长明显、综合素质较高,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宽广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9个本科专业, 31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经济学、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和英语、日语、德语、韩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7个语种,是安徽省现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其中“旅游日语”“应用英语”、“酒店管理”、“报关和国际货运”等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设有西方语言学院、东方语言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国际旅游学院、国际经济学院等7个教学院部,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151人,在校生近9000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日语精读”、“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训”等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生参加大学外语等级考试成绩斐然;专升本录取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在全国、全省各类外语和职业技能大赛上频频获奖;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教育部申办本科考察评估中均获得较高评价。

          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教育机构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为有志于出国深造的毕业生创造了更多机遇,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学院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和日本千叶科学大学强强联合,在安徽省实施中澳和中日“2+2”合作项目,招生计划纳入2012年国家统招,为安徽考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院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获得了社会的青睐,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连续三年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安徽外国语学院填补了我省独立设置的本科外语院校的空白,缓解我省小语种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安徽外国语学院正向着一流专业外语院校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befrom--] 2012-07-12
  •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国重点高等军事院校之一,担负着为全军培养高素质新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及指挥人才的任务。学院创建于1979年9月,占地1600余亩。学院有以工学和军事学为主体的多个学科门类,具有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军首批本科工作评价 “教学优秀单位”和总参合肥科技创新工作站的牵头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军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和多个全军重点建设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多个全军重点建设实验室。

    [!--befrom--] 2012-07-12
  •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文达学院—国际化的办学方向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座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合肥市紫蓬山麓、堰湾湖畔。学院经过11年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一所由教育部批准的以工科为主,文、经、艺、管并举的万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学院坚持“办一所国内一流民办大学”的目标,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不断追求。为了拓宽国际化办学视野,让师生共享国际学习平台与优质教育资源,早在2005年,学院就采用美国微软和美国思科网络公司的技术、设备和课程设置,为学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大门。近年来,聘请外籍教师授课,促进了学生听、说、读等外语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并陆续与韩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对接,合作办学,不断向培养国际化人才目标迈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非常关心我校的国际化办学问题,先后两次来学校指导工作并亲笔题写院名。

      文达学院—雄厚的办学实力

      学院现有计算机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等10个教学单位,41个本、专科专业。学院设有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一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一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一个。

      ● 学院占地1098亩,校舍面积26.5万平方米,教学楼面积13.6万平方米,实训场地23000平方米;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60万元;

      ● 建有机械原理、高频电路、程序设计、数控仿真、渲染平台、手绘动画、会计模拟等实验室81个;

      ● 数控、材料成型和金加工等实训车间6个,多媒体教室98个,语音教室7个,省内外实习基地62个;

      ● 馆藏纸质图书66万册,电子图书58万册,中外文期刊420种,各类报纸60种,电子文献数据库7个。

      文达学院—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教风正,学风好,是全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院采取“专业+技术+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专门应用型人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无缝对接,让我校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步实习。为学子们从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创造了条件,为他们将现在的学业成功转化到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通过学校的创业扶持,使一部分文达学子创业成功,造就了不少的百万、甚至千万富翁。

      ● 教授32人,副教授116人;

      ● 博士、硕士138人,实训指导技师38人;

      ● 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

      ● 9人担任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

      ● 20人在全国和省级学术团体担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文达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学院围绕办好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目标,不断增加和强化应用性专业设置,加强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教学实训场所建设规模和加大实习实训等设备投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渗透到学校学科建设之中。现已形成了融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学院紧紧依托省软件、电子、模具等行业协会及其相关企业,与美的家电、长城制冷、昌河汽车、红星机械等62家大中型企业结盟,组成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学院教师先后为瑞锦数码、合肥皖信公司等8家企业解决了10多项技术难题,并与应流集团、科振实业等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6项。

      文达学院—浓郁的校园文化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文达学院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建有文化广场、文化浮雕柱、校园网络、大型电子屏、广播台、宣传栏和以安徽科技文化名人命名教学楼等。文达学院党团组织健全,学生社团活跃。晚会、论坛、比赛、讲座、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释放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和全省各类大赛,先后有65位同学在全国和全省大赛中获奖。

      文达学院—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

      学院以“好就业”为教学的突破口,并与知名企业强强联手,搭建“就好业”平台为学子们撑起人生、事业的风帆。许多知名企业都慕名到文达学院提前预定毕业生,校园里出现了企业抢学生,学生挑单位的好势头。学校对各专业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动用一切社会资源拓展就业市场。建立了一个以“合肥地区”和“长三角”为核心、覆盖全国三十多个城市的就业网络,用人单位信息库收入了优质就业单位1100余家。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并显示了“两高”特点:一是专业对口率高,达91.3%;二是工资薪酬高,人均月薪高于同层次高校毕业生20%以上。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学院又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紫蓬山风景区森林大道三号 邮编:231201

      学院网址:http://www.wendaedu.com.cn/ 咨询QQ:138583277

      咨询电话:0551-8583277 邮箱:wendazsb@yahoo.com.cn

     

     

    [!--befrom--] 2012-07-12
  • 合肥师范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坐落在包公故里、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城市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校园占地603亩,校舍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54万元。建有计算机、语音、教师技能训练3个公共教学实验中心和10个综合实验室。馆藏纸质图书83.63万册,电子图书41万册,中外文期刊1419种,拥有6个中外文数据库。

    学院长期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形成了以人文学科、理学为主干,经、管、文、理、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中文、政法与管理、教育、经济、外语、美术、音乐、数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系体育、大学英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3个公共基础课教学部。现有普通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30个,全日制在校生9038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86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5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国家和省优秀教师13人;兼任省内重点高校博导、硕导14人。

    学院设有教师教育、中国诗学2个研究中心和古籍、基础数学、配位化学、徽派版画艺术、翻译、教育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画艺术等8个研究所。在中国诗学、距离几何、古籍整理等方面研究,国内具有比较优势;外国教育史、配位化学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并先后四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2007年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并连续荣获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文明单位”称号。

    “十一五”期间,学院将立足安徽,面向基层,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师资和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努力把合肥师范学院建成一所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普通本科院校,为科教兴皖、推进安徽奋力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befrom--] 2012-07-12
  •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集团投资 专家治校

    新华集团斥巨资近6亿元,在全国科教名城合肥,建成一座现代化园林式的综合型、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由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合肥工业大学原校长王成福教授担任院长,率260多名专家、教授精心打造一流名校。

    规模最大 专业热门

    学院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现下设: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设了以市场为导向的55个本、专科热门专业。

    质量兴校 特色鲜明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突出专业特色,严抓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学院成立考证培训中心,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并把外语、公文写作、计算机、公关礼仪等课程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能“说”、会“写”,证能结合,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省政府批准安徽省唯一一家中外合作的高等学历教育机构新华·派特森学院,采取国内培养和出国学习深造相结合的灵活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可取得中国和加拿大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条件的学生亦可赴加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学院每学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做学术报告,大大增强了高校学术氛围,使学生思想受到很好的熏陶。

    人才辈出 就业广阔

    学院毕业生汪才波同学是安徽省唯一一名被教育部、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等多家单位共同授予“首届中国民办高校十大就业之星”称号的毕业生。新华派特森学院袁煜静、陶顾川等同学已成功前往加拿大留学深造,外国语学院陈文、查君婷等20余名同学被日本株式会社·今汕电机作所等单位选定赴日本工作。2006年,学院就业工作推出的“123456”工程,受到广泛关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学院毕业生连海强同学凭借成功的创业事迹当选为十大“安徽省大学生创业校外辅导员”之一;08级专科毕业生杨佳伟荣获2008年“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朱君同学创业“特色食品店”受到新安晚报的报道关注。近年来,学院不断创新就业推荐模式,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态势。

     

    [!--befrom--] 2012-07-12
  • 池州学院

    池州学院

    池州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坐落在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和素有“千载诗人地”美誉的安徽省池州市市区。学院前身是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77年,2007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池州学院。
      学校校园规划面积1868亩,学校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新建约2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和生活服务用房。建有千兆校园网、开路与闭路播放的教育电视台及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71.26万册,电子图书28万册,各类期刊1500余种,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外文电子期刊、超星电子图书和特色馆藏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等60个。 
        学院现设有13个教学系,2个省级研究中心(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8个校级研究中心(池州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诗学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和南泉普愿佛文化研究所等,65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50个。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0300多人;成人高等教育设有8个本科专业和20个专科专业。现有在编教职工556人,专职教师445人,其中教授及正高职称29人,副教授130多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233人。
      “十五”以来,教研、科研气氛浓厚,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600余篇,其中SCI、E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30余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学术性期刊摘录、收录、复印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94部;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0项,主持省部级、市厅级课题20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0项,获市厅级科研成果奖60项。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截止2009年3月,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重点课程43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教坛新秀14人等。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管理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
      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非教师教育;以人文学科、理学为主干,积极发展社会科学、管理学、工学;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兼顾专科教育;立足池州、辐射皖南、服务安徽;建设成具有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
      十五以来,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师资、学术、信息交流等活动,先后与韩国京仁教育大学、韩瑞大学、顺天乡大学结为姊妹院校,签署了教师、学术、学生合作交流协议;成功主办了六次国际性综合学术研讨会;加强了与海内外大学的联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云南科技大学和本省重点大学等200余位海内外专家和学者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学院有多名教授亦被其他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

    [!--befrom--] 2012-07-12
  • 蚌埠学院

    蚌埠学院

    蚌埠学院于 2007 年 3 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 学校编号 11305 ), 由办学历史近 30 年的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学、人文学科、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2004 年 5 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在三校合并的基础上筹建蚌埠学院。 学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 关于 “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校园规划和建设,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三所院校的实质性融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增强学校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争取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本科学校的设置标准 ” 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专家组、省教育厅专家组的指导意见,全面贯彻 “ 以筹促建、重在建设 ” 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新校区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各项工作都取得积极进展。 2006 年 12 月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对学院筹建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全面评估。 2007 年 1 月 29 日,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蚌埠学院正式建校。

    蚌埠学院占地 80 公顷,其中新校区 65 公顷,坐落于蚌埠大学园区内,东靠建设中的京沪高铁蚌埠站,南倚芦山,西临龙子湖,北接安徽财经大学和蚌埠医学院,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按照本科院校标准,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态性要求和 1 万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蚌埠学院新校区已建校舍 23 万平方米,现有实验室 17 个大类、97 个分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 4400 多万元;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达到 3000 座;馆藏纸质图书 58 万册,电子图书 25 万册,共计完成投资 4 亿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498 名,2007 年度省级教学名师(本科部分)1 人,副高以上教师 153 名,博士、硕士学位教师 231 名,另有在读硕士、博士 124 人,非教师系列高级职称29人。学院设有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复杂系统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写作研究所、金工实习工厂、食品加工实习工厂等机构。

    学院目前有机械与电子工程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艺术设计系、经济与管理系、外语系、教育系、理学系、音乐与舞蹈系、体育部和人文社科部 11 个教学系部。学院现已招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交通运输、数学及应用数学、英语13 个本科专业。另有省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新增本科专业 7 个。 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同时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食品营养与检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保险实务、环境艺术设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 46 个专科专业。目前,学院在册学生 16000 多名,其中全日制普通在校生 8500 余名。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两大基本功能,学院积极发挥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近几年 , 学院共承担省级科研项目 53 项,与有关企业签定在研项目 19 项,发表论文约 600 篇,发明专利 3 项,省级本科精品课程 1 门,合作共建省级本科精品课程 6 门,省级专科精品课程 3 门,获各类奖项 90 项。 蚌埠学院一直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先后有日本、德国、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外籍教师多人来蚌埠学院访问、讲学或短期工作。利用日本政府低息贷款 11 亿日元,进行有关实验室建设和人员培训。

    蚌埠学院是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目前学院正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力争在学科专业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升学院总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befrom--] 2012-07-12
  • 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位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200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教发函[2002]46号)批准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合肥学院是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合肥学院共有南艳湖、黄山路、宁国路三个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836亩,校园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学院校舍建筑面积37.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00余万元,藏书56万册。在职教职工912人,专任教师655人;有副高以上职称182人,其中教授32人;国内外兼任教师200余人,其中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近20人,其中1人获“国家友谊奖”,6人获“黄山友谊奖”。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2536人(其中本科生占 76% 以上),成人教育在校生520余人,在校外国留学生45人。

    学院现有建筑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化学与材料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艺术设计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经济系、教育系、外国语言系、管理系、数学与物理系、旅游系、基础教学部等15个教学系部71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41个。学院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报编辑部、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城市固废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德语培训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江淮文化研究所等教辅、科研机构。经省政府批准的“中德安徽?德国中心”也设立在我院。学院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努力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学院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学计划管理为抓手,规范教学运行管理;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为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支撑作用。2005年,学院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学院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办学特色日趋形成,全院上下呈现出团结奋进、民主和谐、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学院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企业和国外高校的合作,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欧盟亚洲链、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CIM)等项目顺利实施,中德过程与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等项目合作良好。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项目“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开始建设。校区、校企合作正式启动,与省、市有关研究单位和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20余项。2003年以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委托课题、国家 863计划研究子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厅局级、院级研究项目4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省、市科研奖项十多项。1人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1人获第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2人被遴选为合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院成功主办中德韩三国四校“新时期青少年教育和体验学习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3次。

    合肥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本,教学为纲”的办学理念,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2005-2007年,我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男女个人冠军、团体冠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二等奖;首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在省、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合肥学院健康快速发展,5年来,已向国家输送近2万名建设人才,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60%以上毕业生在合肥工作,80%以上毕业生在安徽工作,有的已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如在合肥佳通轮胎公司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中,有150多人是合肥学院毕业生,其中处级干部8人。

    合肥学院是中德省州文化交流项目,自1985年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奥、韩、日、美、泰等国2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2005年5月,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访问我院,省州合作掀开新的一页。学院分别与德国、瑞士13所大学和韩国3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输送710名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已经毕业的留学生在中外合作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学院积极开展中外合作专业共建,进行“2+2”、“2+3”、“1.5+1.5”6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办学试点。合肥学院是安徽省8所可接纳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现有19名留学生在我院攻读本科学历学位。

    目前,学院正按照己制定的2006—2010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加快学院发展的“1134”工程,在省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质量为根本,以对外合作办学为特色,立足合肥,服务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到2008年,学院将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建成合格的本科院校;到 2010年,学院力争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建设若干硕士点;到2015年以后,学院建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为科教兴皖、科教兴市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befrom--] 2012-07-12
  •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具备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位于合肥大学城翡翠湖畔,拥有第一、第二两个紧邻的校区。占地面积共898亩,校舍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有各类实验室70余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60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1万册。

     

    学院现有交通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日语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技术系、工商管理系、经济法政系、艺术系、护理系、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院(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体育部、图书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单位。

    学院开设本科专业23个,高职专业39个。其中交通运输(本科)、市场营销(本科)为省级特色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省级精品(示范)专业,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应用日语3个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构造》、《液压与液力传动》、《标志设计》、《SQL SERVER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6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新编实用英语拓展教程》、《新编实用英语》、《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经济法》、《新活力旅游英语》为国家及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复合型、应用型交通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批为省级重点质量工程项目,“软件技术实习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院长金会庆博士领衔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牢固树立“依法办校、专家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已在省内外建立就业和实训基地118个,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10届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达97%。2004、2008、2009、2010年先后四次被授予“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安徽三联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工为主,文、法、经、管、医、艺等学科门类兼有;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现代制造、文化创意等行业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通过全面实施“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befrom--] 2012-07-12
  •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美丽的淮河之滨,灵杰的古城凤阳,坐落一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安徽科技学院。学校创办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栉风沐雨半个多世纪,学校已发展成为农、工、管、理、文、医、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学,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改革之乡,闪耀在江淮大地。

    学校设有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院部,办有农学、动物科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技术教育、市场营销教育、英语、中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47个本科专业,其中农艺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3521人。在职教职工799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正、副教授153人,博士、硕士319人,省级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5人,国家、省级优秀教师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23人。

    学校占地面积1160亩,校舍建筑面积375774平方米,纸质图书778760册,电子文献1327215册,中外文数据库15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700万元;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技术中心、计算中心等28个实验室和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种植科技园、畜牧科技园、食品科技园、工程训练中心等6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9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三年,共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6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课题7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规划项目、软科学等省(部)级科研课题30项;发表学术论文1249篇,被四大检索收录28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获专利9项。共获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制定1项具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农业行业标准“鸡马立克氏病强毒感染诊断技术”。办有公开发行的《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和《安徽科技学院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协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多证书”、“双师型”制度和设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等措施,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形成“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面向“三农”、面向中等职教、面向基层,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四能’人才”办学特色,走出一条“特色兴校”的发展之路。王中华等大学生小岗创业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评价。毕业生质量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

    春风化雨花千树,硕果累累傲金秋。学校秉承“敬业、垂范、实践、创新”的校训,艰苦创业,锐意进取。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被授予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迈向新的历史征程中,安徽科技学院正意气风发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2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安徽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始建于1958年,郭沫若先生亲题校名。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安徽省合肥市。学校设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57亩,校园环境优雅,是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合肥市花园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省级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设有14个教学系(院),现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文、法等八大学科门类。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000多人,研究生400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0000余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3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40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90多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2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教育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图书馆面积4万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3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6000余种。

    学校在建筑与地下空间结构、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徽派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先进建筑材料以及水污染控制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为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近3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5项。

    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牢固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多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土木工程等6个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

    学校现有建筑节能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中心、徽派建筑研究所等23个科研机构,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乙级)、装饰工程公司(设计甲级、施工一级)、新材料技术防水工程公司(二级)、质量检测公司等校办产业,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近年来,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本科生就业率连年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足球比赛、“挑战杯”大赛、力学竞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各类建筑、规划、结构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学校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已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美国休斯顿大学明湖分校、韩国韩瑞大学、韩国顺天乡大学等,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学校坚持“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2
  • 铜陵学院

    铜陵学院

    铜陵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我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区域交通枢纽、生态山水名城——安徽省铜陵市。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约87.3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47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教授、副教授近200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400多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4478人。学院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00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各类校舍面积30多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000多万元。

      学校现有12个系, 43个本科专业,另设有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建有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所等16个科研机构。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

      学校是安徽省财经类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财经教育办学特色。拥有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市场营销等6个省级特色专业,会计实务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等5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韩国、阿根廷等国家和台湾地区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语培训中心”,与韩国又松大学开展了本科生“2+2”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学校的招生、毕业生就业,以及各项办学指标均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10年,省内文、理科本科专业招生录取线分别为545分、529分,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线11分、22分。2011年,省内文、理科本科线分别为523分、502分,分别超出省控线13分和25分。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达到95%以上。

      当前,学院已经确立了“十二五”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在校生为18000人左右、办学实力稳居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财经特色鲜明、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铜陵学院信息一览表

      1.学院领导班子

      党委书记 储国定

      副 书 记 院长 丁家云

      副 院 长 王 刚

      副 书 记 纪委书记 崔国发

      副 院 长 倪国爱

      副 院 长 冯德连

      2.教学系部设置

      会计学系、金融学系、公共管理系、工商管理系、经济贸易系、法政系(社会科学部)、外语系、文学与艺术传媒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

      3.本科专业设置

      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资产评估、金融学、保险、投资学、金融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税务、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法学、社会工作、英语、商务英语、美术学、广告学、艺术设计、音乐表演、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造价

      4.科研机构设置

      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所、公司法研究所、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所;青铜文化研究所、铜工艺品研发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有色金属与加工工程研究所、自动化设计研究所、岩土研究所

      5.定期出版的专业刊物

      《铜陵学院学报》

    [!--befrom--] 2012-07-12
  • 淮南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是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本科高校。校址坐落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水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南市。学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西倚八公山,峰峦叠翠,清泉密布;北濒淮河水,蜿蜒曲折,迤逦东去。

    学校现有经济与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4个学院;政法系、中文与传媒系、外语系、教育科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化学与化工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美术系、音乐系等11个教学系,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现有汉语言文学等师范类本科专业15个,会计学等非师范类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2个。
    在职教职工900人,专任教师7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0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515人;长期外国文教人员4人。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始终将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项,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多项。
      学校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搭建科研平台,稳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设有“淮南低温共烧材料省级实验室”、“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人文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0多项。近3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1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60余部,其中《大学英语基础教程》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09年,学校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硕士研究生培养立项建设单位。自2010起,学校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近三年来,有400多人次在省、部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有42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在首届安徽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获文科组特等奖1名,总成绩第二的好成绩。
    学校先后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学校于2005年开始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国际商务、会计专业学生。
      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校舍总面积43.36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00万元;拥有10个校内实训场所,88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160余万册, 拥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Springer全文期刊等学术数据库,为师生提供资料查询服务。
      学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6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良好”等次。2008-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连续3年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9年我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的荣誉称号;2010年我校荣获“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2010年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会徽由我院师生设计,其他多件艺术设计作品也被本届省运会采用。
      今日的淮南师范学院,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正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befrom--] 2012-07-12
  • 巢湖学院

    巢湖学院

    巢湖学院为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皖江开发带“合(合肥)巢(巢湖)芜(芜湖)工业走廊”的中心——巢湖市, 座落在巢湖市东郊的半汤温泉疗养度假区。 在浩瀚八百里的巢湖之滨,风景秀丽的汤山脚下,这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花园式学校”,依山傍水、碧树掩映、花香四溢、 景色宜人 ,校园内楼房林立、道路纵横、景点散落、环境 幽雅 ,是理想的教书育人园地。

    巢湖学院前身为 1977 年底创办的巢湖师范专科学校, 2002 年 4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巢湖学院”,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 自创办以来,学校坚持立足巢湖、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放眼世界,以培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艰苦创业,玉汝于成,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层次、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现设有经济与法律系、外语系、体育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历史旅游文化系、中文系、数学系、管理系、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教育系、艺术系等12 个系,另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和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美术学、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小学教育、社会体育、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心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商务、广播电视新闻学、微电子、动画、音乐表演、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1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英语教育等26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科专业,涵盖了文、理、工、史、教、管、经、法八大学科门类,已逐步成为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与学院定位相符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特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学院现有 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1600余人,成人教育注册在校生1000 余人。

    在三十多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注重结合实际,发挥优势,特别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重点学科,办出地方特色。 尤其是物理学、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学科,均拥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在学科建设上卓显特色。学院现有 5 个省级重点资助建设专业、3 个省级重点资助建设基础实验室、2 个省级重点资助改革试点专业,13 门省院级重点课程、5个省院级特色与重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733 人,专任教师 596 人,其中教授 23 人,副教授 145 人;博士 58 人(含在读)、硕士 357 人(含在读);聘有外国文教专家 4 人、国外兼职教授 2 人,还有常年在校工作的国内兼职教授 23 人; 有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或获省、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拔尖人才)称号的 5 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培养对象 6 人。 学校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思路,已制订了特殊优惠政策,努力建立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院一直重视教职工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仅 2002 年升本以来,学校就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 100 余项;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000 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的占 10% 以上,在国外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和被 SCI 等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成果显著增加;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 20 多部。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约 1000 亩( 65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 25 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 40 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整体化概念,将自然环境与育人环境融为一体,做到因地制宜、独特精美,全方位营造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学院各类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近 5000 万元,建有校园计算机网和图书馆局域网, 拥有各类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媒体制作室、微格教室、电脑辅助设计室、仿真实验室等 65 个 。现有实习基地 55 个,其中 6 个省级实习基地。学院 图书馆藏书近 70 万册,中外文过刊 6 万册,中外文现刊 2 千余种;拥有超星数字图书、万方论文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 Springer LINK 等 7 大电子数据库。学院还办有 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 《巢湖学院学报》和《巢湖学院报》。另外,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医院、后勤集团等附属机构。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通过了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治安综合治理、体育卫生工作、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省级评估,曾先后被评为“ 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 等;荣获“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2009年元月,我校获得了由中央文明委颁发的“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立足为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已形成了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和知能并进、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已与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山东等 20 个省有关高校实行对等招生;同时,学院面向世界,与海外高校广泛联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同韩国、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二十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 3 万多名德才兼备的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安徽省、尤其是巢湖市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伟业相承,薪火永继。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巢湖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现正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加快发展,乘势前进,努力把学校办成为合格的、具有一定水平和自身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以适应全国、全省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efrom--] 2012-07-12
  • 宿州学院

    宿州学院

    宿州学院是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第八届、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首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学校坐落在“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的皖北重镇——宿州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大泽乡起义、垓下之战、淮海战役等赋予了这片土地雄壮的历史;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文和遗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篇,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青年时期写成于宿州符离。这里的灵璧奇石、砀山酥梨、萧县羊肉、符离烧鸡、夹沟香米闻名全国,享有“国画之乡”、“书法之乡”、“马戏之乡”的美誉。学校紧邻皇藏峪国家级森林公园、五柳风景区、观音机场、京沪高铁,环境怡人,交通便捷。

     

    学校创办于1949年,占地906亩,预留发展用地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7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90多万册,电子图书3000GB,期刊2000余种,公开出版《宿州学院学报》、《宿州学院报》。新校区环境幽雅,小桥流水、绿草红花、茂林修竹与雄伟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等相掩映,盎然的现代气息中,荡漾着悠悠古韵,是莘莘学子飞扬青春、实现理想的殿堂。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设有12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22000多人(其中全日制16000多人)。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教授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学科拔尖人才、省优秀教师、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省教学名师等40多人。有15名教授受聘为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建工学院的博士、硕士生导师。学校长期聘请外国文教专家3-5人,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张裕恒院士、美国伊若地质调查所周诚林教授等20多名兼职教授。

    学校现有安徽省重点工程技术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特色专业5个、重点课程4门、精品课程10门。“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各类省部级奖项5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教育厅项目等307项。与皖北煤电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淮南矿业集团等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煤炭报》、《安徽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0多篇,被四大检索系统收录130多篇,出版教材、论著73部,教学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方面已凸显优势。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发展的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学研究、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以被胡锦涛总书记赞誉的“孟二冬精神”建设特色大学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000多万元。在省属本科高校中最早创办“大学生创业园”,获批安徽省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0年被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遴选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每年有超过毕业生总数20%的学生被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摘金夺银,获得奖项100多项。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2010、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百舸争流千帆竞,万木萌绿满园春。“十二五”期间,学校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创特色学科专业、创高水平科研成果、创高效优质管理、创优秀大学文化的“四创”工程,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支撑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努力为安徽全面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befrom--] 2012-07-12
  •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学校于1959年5月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创建,当时校址设在合肥市南门外原银行学校旧址(现中国科技大学东校区西院),学校规模800人。1961年迁至蚌埠市交通路校区。1965年学校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接管,后更名为安徽商学院。文革期间,一度被迫改办中专并先后更名为安徽省财经学校和安徽省供销商业学校。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安徽财贸学院,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安徽省共同管理,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主。1983年学校本部迁至宏业路校区(现龙湖西校区)。1984年交通路校区经商业部批准改为商业部安徽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安徽财贸学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7年“两院”分设,1992年9月“两院”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安徽财贸学院。学校先后隶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就业。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史学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财经院校,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
     学校位于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市,现有三个校区构成,龙湖东校区、龙湖西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4A风景区龙子湖两畔,占地面积1821亩,建筑面积70.1万平方米,藏书近180万余册,电子图书52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1700余种。有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语音室、体育馆、游泳池、室外运动场等完善的教学、体育设施以及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公寓,学习条件良好,生活环境优雅,荣获“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目前,学校设有14个学院,2个教学部,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1个校级研究机构,43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1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教改示范专业4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精品课程28门。
      建校50年来,学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070人,其中教授115人,副教授32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安徽省教学名师5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3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6人。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经常举办全国性经济、管理类学术研讨会,聘有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并选派教师赴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瑞士、丹麦、罗马尼亚、匈牙利、韩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进修、访问和攻读学位,积极推动与国内外院校之间的交流。
     学校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558篇,出版各类科研著作11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7项;举办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校外专家学术报告217场次,校内专家学术报告870场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1次。学校学术期刊《财贸研究》成为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的各项建设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世纪里,学校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汲取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承接徽商文化和淮河文化的底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办学特色、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为区域和行业发展做贡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突出,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学。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如下:
    (一)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10个二级学科点: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4个二级学科点:会计学、企业管理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专门史、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保障、情报学),三个专业硕士授予点: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二)本科专业:经济学、工程管理、新闻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汉语言文学、国际政治、财务管理、国民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贸易经济、旅游管理、保险、审计学、金融工程、电子商务、英语、物流管理、税务、国际商务、投资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广告学、土地资源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行政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绘画、统计学、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动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文化产业管理、管理科学、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1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7个省级B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学。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政学、经济学。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

    [!--befrom--] 2012-07-12
  • 滁州学院

    滁州学院

    滁州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校址在安徽滁州市。该市位于京沪铁路沿线,距南京50公里,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核心经济协作城市,交通便捷、人文荟萃,欧阳修的文学名篇《醉翁亭记》即诞生于此。学校占地1500亩,南北两个校区均座落于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风景区,与“天下第一名亭”的醉翁亭相毗邻。校园内四季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经历了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滁州师范专科学校等办学过程,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现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国土信息工程系、外语系、教育与法政系、经济管理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共12个教学单位,开设了48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31个,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成人教育在册生2500多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0多人,博士、硕士350多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教师30多人,另有兼职教授、外国文教专家80多人。近年来完成省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26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8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分别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优秀作品奖等100多项。

    学校现有教学设备总值为8000多万元。拥有130多个各类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体育馆、音乐厅、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有省重点资助的CAI实验室、GIS实验室、CAD实验室和光原化综合实验室等,以及6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馆藏图书82万册,电子图书30多万册,中外文杂志1800多种,建有自动化数据库、电子阅览室、网上查询服务系统和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办有公开出版的《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发展就业率高、社会需求大、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的学科专业,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建设,2008年获1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1个省级特色(地理信息系统)、1个省级教学团队(应用数学)、6项省级教研立项、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名省级教坛新秀。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百场专家讲座”、“博教论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艺术展演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科学素质。近年来,我校在全国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通过率高于全国十多个百分点。学生先后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告艺术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大赛中均取得好成绩。2008年服务首届全国农民歌会志愿者行动,受到省级表彰。

    大量反馈信息表明,滁州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很多校友已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成绩,成为领军人物。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工作连续多年获省表彰,2008年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关爱困难学生成长,设有“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减免学费、发放特困补助、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积极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选派教师到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地高校研修和讲学,并与韩国韩瑞大学、木蒲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艺术设计专业“2+2”等校际合作项目,已有外国留学生在校就读。

    学校先后11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军民共建工作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等称号。

    学校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快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质量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befrom--] 2012-07-12
  • 皖西学院

    皖西学院

    皖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有着优秀革命传统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安徽省西部城市--六安市,东距合肥60公里,西靠大别山。横贯全境的宁西铁路和陆续建成的4条高速公路,使钟灵毓秀的古城六安交通更加便利。学校主校区位于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校园内建筑设施、自然景观、人文气息相映成趣,构成了全国高校中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

    学校现设有数理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城市建设与环境系、政法系、中文系、外语系、艺术系、经济与管理科学系、教育学院、体育系、专科教学部共13个系(院、部),以及基础实验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等教辅单位。图书馆总藏量11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万元。校园占地1381亩,总建筑面积近36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733人,其中本科生11641人,专科生2092人;现有教职工1283人,专任教师633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及其他系列副高职称18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275人,其中博士学位26人;省级学科拔尖人才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8人。

    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和30多个应用性专科专业,隶属于文、理、工、管、教、法、经、农八大学科门类。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近几年来,在国家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07篇,被SCI、EI全文收录61篇。学术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厅级奖励27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2003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厅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207项,科研经费投入近60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4项,厅级项目127项,横向项目82项。学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皖西学院学报》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英国、法国、芬兰、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与芬兰塞文尼亚应用科技大学联合办学。

    学校秉承“厚德尚能 博学创新”的校训,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按照“通识教育、宽口径,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方用得上、留得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为鼓励广大学子勤学上进,学校采取多种助学、励学和奖学的行动和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奖学金)、助(困难学生补助)、贷(国家助学贷款)、勤(勤工助学)的助学体系,开通专升本、考研等继续学习深造的绿色通道,并在省内外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比赛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6年12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一腔热忱育桃李,万点星辉映神州。朝气蓬勃的皖西学院人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沿着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绘就的蓝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文理为基础、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文理工管教经法农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高、科学研究有特色、服务地方有成效、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多学科教学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2
  • 黄山学院

    黄山学院

    黄山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文风馥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是一所综合性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始创于1978年的徽州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12月,更名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黄山学院。

    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现有校园面积1800多亩,校园生态丰富、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校舍建筑面积35余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48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92万册。学校拥有一批设施先进的综合实验室、分项实验室,并拥有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语言实验中心、电化教育中心等现代化设施,形成教学、科研、实验、阅览、运动、娱乐、生活等配套完整的建筑群体。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并富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近8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600人,副高以上职称13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50%。拥有一批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有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和曾宪梓教育基金奖。此外,学校还聘有名校名师为兼职教授,并长期聘有多名外国文教专家。

    学校现设有5个二级学院和7个系,36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涉及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13600余人,招生面向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北、云南、重庆、广西等1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学校还与瑞士、德国、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6年开始,接收了首批来自美国、匈牙利和韩国的留学生。  

    学校自建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250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2000年以来,连续6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机关领导还来我校进行了专题调研。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规范办学,民主管理,精心育人,办学成绩显著,曾被评为全国先进院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单位、省高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高校、省花园式学校、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黄山学院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学校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以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努力目标,提出了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用三至五年时间,苦练内功,夯实基础,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第二步,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重点和特色学科,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突破建立硕士学位点;第三步,在实现前两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经过更长一些时间,将黄山学院办成综合性黄山大学。

    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财务管理、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园林、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体育、美术学、艺术设计、日语、音乐学、土木工程等

    专科专业: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旅游英语、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数学教育、会计、物理教育、应用电子技术、化学教育、生物教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计算机教育、初等教育、体育教育、艺术设计、音乐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系统维护等。

    [!--befrom--] 2012-07-12
  •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能源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1981年获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新增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

     

     学校依山而建,芳草茵茵,花木扶疏,景色怡人,优美的环境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被安徽省建设厅授予首批“安徽省园林式单位”称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57万册,电子文献折合总量110万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各类教室和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满足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现有18个学院、17个研究所(中心);56个本科专业,分属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在校生1600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现有专任教师937人,其中博士177人、硕士49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2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07人。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名,皖江学者讲席教授3名,省级教学名师6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名,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8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7名,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名,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3名,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名,安徽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15名。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71项,其中重点1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65项,省级科研课题330项,出版学术著作168部,发表论文4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论文367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学校编辑出版《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古籍研究》、《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70多所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台湾地区台湾世新大学、中华大学、朝阳科技大学以及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哈町大学、罗杰·威廉斯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蒙特利湾分校、澳大利亚拉托贝大学等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建立了学术报告制度,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全国性和全省性学术会议等形式,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逐步积淀形成了“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敬业、奉献”的校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知行合一、学做真人”的学风,“校荣我荣,校辱我辱,以校为家,以教为业”的淮北师大意识。近年来,学校着力围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办学至今,学校已经培养出50000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遍及祖国各地的校友成为国家许多领域的中坚和骨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淮北师范大学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享誉社会各界,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先进集体”、“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安徽省优秀教学管理集体”等荣誉或称号。19年来,学校先后21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09年被团中央确定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在更高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befrom--] 2012-07-12
  • 安庆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座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系安徽省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学校历史悠久,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897年,清代著名省学敬敷书院在此办学,1902 年改为安徽大学堂。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创办,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198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安庆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安庆大学。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 2858 亩,建筑面积45万余平方米。教职工1300余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等各类优秀人才110余人。设有16个二级学院,拥有51个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同时拥有“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数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全日制学生近23000人。图书馆藏书 177 万册,中外文期刊 7277 种。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实施学科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工程、名师工程 、精品工程 ,努力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实现了办学空间、规模、层次和质量的四大跨越。

    学校生源质量优良,学生勤奋刻苦,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部分专业考研录取率达60%。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在安徽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2006-2009年,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校址:安庆市菱湖南路128号(菱湖校区)  邮编  246011
      安庆市集贤北路1318号(龙山校区) 邮编  246113

     

      安庆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处
      学校网址  http://www.aqtc.edu.cn
      招生网址  http://zsw.aqtc.edu.cn/               电话:0556-5300117
     

    [!--befrom--] 2012-07-12
  • 阜阳师范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坐落在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 、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京九铁路交通枢纽、皖北地区4C级机场,环境怡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学校创办于1956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阜阳师范学院、获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5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9年成功增列为国家级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校50多年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8万多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被誉为“皖北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

    学校现有清河、西湖两个校区,占地98.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8.1万平方米。设置16个教学学院、4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工学、农学等十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含信息工程学院)2.3万余人。现有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有抗衰老中草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胚胎发育与生殖调解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物降解与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区域物流规划与现代物流工程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中心及武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科研机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1亿元,各类藏书195万册,中外文期刊8870种,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33个中外网络资源数据库。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18人,高级职称教师285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54人;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津贴、全国和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等共计85人;兼职硕士生导师56人;聘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等兼职教授93人。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5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各类课题105项,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等各类科研奖励99项;发表学术论文4072篇,其中二类以上期刊论文818篇,SCI、EI、ISTP收录281篇;出版著作146部、美术、音乐作品400余件;出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阜阳师院报》、《安徽基础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长期坚持开展“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品牌第二课堂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巩固教师教育优势,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
     

    [!--befrom--] 2012-07-12
  •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

    在十九世纪末清代敬敷书院和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基础上,学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创建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市。1946年,省立安徽大学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49年,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并与当时的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1950至1952年,学校部分系先后调整并入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安徽师专于1952年并入我校。1954年,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部分文科系(科)调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同时将物理系部分师生调入新建的合肥大学(后改名为安徽大学)。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了校名。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撤消,大部分系(科)迁回安徽工农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正高级202人,副高级420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创新团队。各类在籍学生3417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硕士生4009人,普通本科生21935人,留学生180人,成人本专科生7943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90亿元。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90.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7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中学生化学》、《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上有关数据截至2008年10月底)

    [!--befrom--] 2012-07-12
  •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9年,坐落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门类的高等学校,是安徽省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和科研的主要基地。学校是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是安徽省第七、第八届文明单位。2011年安徽中医药科学院获省政府批准组建。

     

    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含附院),具有教授等高级职称者180余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者300多人,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28人,享受政府津贴27人,博士119人。有来自国内外的3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创新团队(新安医学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中医内科产业创新团队)以及10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学科建设: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9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1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精品课程16个。

    教学工作:学校拥有2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0余项,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建有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中心、标准化PBL教室,有力保证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训。2009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科研工作: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水平,与省内外企业建立了20多个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900多项,科研经费7000多万元,获研究成果300余项。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获安徽省“产学研合作优秀奖”。

    人才培养: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己任,坚持以生为本,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及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爱国荣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辅修双学位,与康缘药业联合举办康缘班,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合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专业,与长春中医药大学、湘雅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建立了四校合作联盟。

    实习就业:学校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附属临床学院,在省内外建立了近150家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并将实习与就业紧密挂钩,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20,000多名中医药及相关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5年学校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国外留学生。2002—2010年共选拔了百余名学生赴日本、韩国、瑞典等地留学就业。

    新校区建设:我校新校区(少荃湖校区)建设项目获准启动实施,被列入安徽省“861计划”。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995亩,坐落在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少荃湖畔,计划建成后可以满足在校生15,000人的各类用房。目前校园总体建设规划方案已确定,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有序开展。

    安徽是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发祥地,名医辈出,影响深远。面对新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学校积极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弘扬“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努力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推进和谐。我们热忱欢迎有志青年报考我校,为弘扬祖国医学和维护人类健康而踵事增华,建功立业。

    [!--befrom--] 2012-07-12
  • 皖南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是安徽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确定的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秉承“精医 尚德 求实 自强”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1998年一次性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8年顺利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次。经过5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医学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型高等医学本科学校。

     

    我校坐落在素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芜湖自古便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700余亩,其中南校区濒临长江,四周绿水环绕,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条件完备,是我校办学的主校区。本科教育设有临床医学等19个专业,涉及医、理、工、管、法五大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设有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基本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心理学等各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教职医护员工2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500余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总数的75%。现有各类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2012年我校面向安徽、浙江、江苏等省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220人,面向安徽省招收全日制专科生600人。

    我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及重点发展学科1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公开发行《皖南医学院学报》和《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两种学术期刊。图书馆藏书及电子图书近80万册,中外文期刊千余种。近年来,我校与国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新格局。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拥有附属医院8所,其中直属附院1所,实践教学基地118个,为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直属弋矶山医院始建于1888年,是安徽省第一所西医医院和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当年享有“北有协和,南有弋矶山”的美誉。1926年弋矶山医院创办的“怀让高级护士学校”开创了安徽省护理教育的先河,在中国护理界声名显赫。

    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医学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befrom--] 2012-07-12
  • 蚌埠医学院

    蚌埠医学院

    蚌埠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7月,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分迁和安徽医学院援建而成,是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和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主考单位,是博士后岗位设置和院士工作站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亩,新校区位于蚌埠市风景秀丽的龙子湖畔,是一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集智能化、生态化为一体的省级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秉承“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和“以医为主、以本为主、以人为本、以质为本”办学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设有1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18个省市招生。现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2个一级学科、25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普教本专科生11005名,硕士研究生588名,成教生8642名,另有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外国留学生69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65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省教育厅拔尖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5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8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省模范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8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2人。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9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科,4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教学团队。公开出版发行《蚌埠医学院学报》、《解剖与临床》、《中华全科医学》3种学术刊物。

    学校拥有18个教学系部、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有教学医院45家,实习医院40家,其他专业实习基地65家。

    近年来,学校获省厅级以上科研立项30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3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建校至今,学校已经培养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各级各类医学专门人才五万余名,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5月4日更新)

     

    [!--befrom--] 2012-07-12
  •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为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1926年5月创办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省,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 年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校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校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学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学校将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学校前身东南医学院师生的题词“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确立为校训,弘扬“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光荣传统,秉承“兴国、奉献、仁爱”的育人理念,倡导践行“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学风。

    学校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基础学院、研究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5个直属教学机构。

    学校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四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安徽省口腔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附属省立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附属安庆医院——安庆市立医院、附属六安医院——六安市人民医院、附属巢湖医院——巢湖市人民医院)。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方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306医院、307医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建立临床学院,目前临床学院达50余所,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0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区。

    学校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中药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2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临床医学、药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共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建立了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皮肤病与性病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病理科、麻醉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药药理学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有19个省级重点学科,42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建有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3个中央(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有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预防医学、药学、临床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药理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在职教职医护员工3733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8.8%,博士生导师127人,硕士生导师913人,3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有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127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2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9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201人。学校聘请20位海外教授,组建“海外兵团”,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

    在校生共1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3000人,留学生近100人。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近年来保持安徽省属高校领先地位。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校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一项。先后以责任作者单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上居国内领先水平。我校张学军教授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学校成立了临床药理、皮肤病、卫生事业管理等65个省、校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国家级及面向全国发行的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15种。学校藏书86万余册,中外文印刷期刊及网络电子版期刊30余万册,为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

    学校同德国、瑞典、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科研合作。

    [!--befrom--] 2012-07-12
  •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安徽省会合肥市市区,是省属重点高校,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以生命学科为特色,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学校占地210公顷,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

    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599人,正高职称130人,其中教授122人,副高职称307人,其中副教授20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60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05人,硕士学位的424人;设有安徽省“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7174人,其中本科生17010人,研究生1209人。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有高科技农业园、农萃园、品种园、机电工程园等校内教学科研园区。近五年来,学校承担“973”、“863”、“94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300多项,科技经费近亿元,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00多项。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200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活动中荣获100多项金银铜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示范高校创建单位”和“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

    学校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启动“安徽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工程”和“合肥国家高科技农业园二次创业工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服务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学校先后与宣城、淮北、巢湖、阜阳以及绩溪、肥东、长丰、霍邱等市县开展科技合作和新农村建设“对接”活动,积极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学校累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1500多项,培训学员200多万人,有100多项成果已发展成为省内的主导产业,使10多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

    面对新发展、新机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学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改造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加快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befrom--] 2012-07-12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