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库 > 本科高校
  • 中国湖北警官学院

    中国湖北警官学院

    中国湖北警官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中国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解放大道86号,是2002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公安本科院校。其前身可追溯至1949年7月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历经了在职民警培训、中专、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等发展阶段。2005年4月,学院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992亩,包括学院本部472亩,南湖驾驶培训中心112亩,(随州)实战训练基地408亩;建筑面积27359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649.9万元;图书馆藏书60万册(其中纸质藏书37万册,电子图书23万册),公安类藏书达到国家研究级水平;建有校园网和公安专网,分别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全国公安计算机专网联通。
      学院现有教职工427人,其中正、副教授89名,博士11名、硕士研究生128名。近五年来,共立各类教、科研项目171项,其中省部级55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93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9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225篇。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学院开设有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消防工程等8个普通本科专业和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侦查技术、预审、安全保卫、治安管理、警察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法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警察技能与战术等12个普通专科专业,是培养高级公安专门人才的摇篮。
      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并重,是公安部指定的“全国县(市)公安局长、政委岗位培训基地”和“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干部英语培训基地”、湖北省政法委确定的“湖北省政法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和湖北公安民警培训中心。
      建校56年来,学院已培养、培训了各类专门人才5万余人,为维护湖北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学院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需求为导向,以实战为目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育人为根本,面向实战,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务求实用,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警务人才的培养基地、警察实战的训练基地、警用科技的开发基地、警学理论的研究基地,努力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政治坚定、训练有素、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befrom--] 2012-07-16
  •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学校概况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是学科门类齐全、水电特色鲜明、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我校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教育部部长周济、水利部部长陈雷、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等领导同志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历史沿革

    三峡大学于2000年6月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前身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1978年成立(隶属于原水利电力部),1996年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查,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促进了优势特色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了办学实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水电特色的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校园环境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亿元。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63个,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万台(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1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18万册,各类电子图书42万册(件);建有158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拥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初步构建了水电能源工程、灾害与环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五大学科群,园林组团式校园、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设施一流的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语言语音学习中心、学生公寓、标准化食堂等,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学院21个,本科专业55个,硕士点3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5个,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文艺学、生态学等 9个二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水利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为湖北省优势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药理学为湖北省特色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学科。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学生近2万人,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

    人才师资

    现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07人,副教授4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9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4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国务院、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2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3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以海外留学归国博士为主体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5个;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及11位院士在内的兼职教授271人。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有较深学术造诣和较高科学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中心,高度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学校已培养各类毕业生近10万名,他们已成为水利水电行业及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五年,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及文艺体育大赛中成绩卓著,在电子设计、结构设计、数学建模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4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9项。研究生科研能力不断增强,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20人次,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学校高水平足球队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武术队、龙舟队、篮球队、体育舞蹈队、大学生艺术团等在各级各类文体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以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的先进单位”。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2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0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湖北省等省(部)级重大专项252项,累计项目经费近4亿元;有6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在开挖卸荷岩体力学理论与应用,水库滑坡机理、监测、预测预报及防治,高混凝土坝温控仿真与施工优化,拱坝专项优化,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工结构光纤传感监测新技术,边坡生态恢复,水库移民,水电站运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优势与特色,居国内领先水平。有6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9项;发明专利60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先后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60余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等合作关系,是国际滑坡协会、欧亚高校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发起单位之一;在地质灾害等方面与法国国立巴黎路桥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Alan教授合作在我校组建了Alan再生能源研究所;与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紧密合作,在德克萨斯州设立了孔子学院。学校常年聘有外籍教师30余人、外籍兼职教授50余人;近五年主办、承办重要学术会议及国际知名学者讲座100余次。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签定了“支持合作协议”,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展望未来

    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出宽严结合、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筑起团结、和谐、创新的育人生态环境。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峡大学,这个在浓浓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诞生的时代弄潮儿,犹如三峡里的长江水,吐纳百川;她又象“求索”的三闾大夫,昂首天外。目前,全校上下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质量固本和特色发展”战略,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为水利电力行业和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正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befrom--] 2012-07-16
  •  江汉大学

    江汉大学

    江汉大学是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易地兴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本部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这里湖山环抱,水天一色,风景秀丽,幽雅宜人,是理想的学习园地。学校另在汉口和武昌设有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110余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商学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和文理学院等16个学院,开设有4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史、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0个学科门类。全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教授103人,副教授近400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5600余人。
        学校拥有教学仪器设备万余台(件),总值8000万元,图书馆藏书130万余册,电子图书5万余种,订有国内外期刊近4000种。《江汉大学学报》分社会科学版、人文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出版发行,其中社会科学版为全国社会科学学报百强期刊。学校设有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8个科研机构,每年承担大批科研项目(课题),不少项目(课题)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法、日、加、韩等国的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江汉大学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befrom--] 2012-07-16
  •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医药学院

    郧阳医学院地处秦巴余脉、武当北麓、享有“中国汽车城”美誉的湖北省十堰市中心。学院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教学设施齐全,管理服务规范,是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十地(市)唯一的一所医学本科院校。其前身为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普通高等院校; 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占地4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亿元。图书馆藏书78.24万册,订阅国内外期刊14000多种(含电子期刊)。办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郧阳医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52人,其中高级职称者305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504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4人,省“111”工程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2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58人。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34名。

    学院开设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含国际护理)、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卫生法学)、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0个本科专业和临床医学、护理、医疗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4个专科(高职)专业,并有全科医学、急救危重病医学等辅修专业。其中麻醉学、护理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麻醉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和药学是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多个专业与美国莱特州立大学,澳大利亚ACU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国际间合作。学院拥有内科学、外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麻醉学和药剂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8个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肿瘤)实验室、胚胎干细胞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所、肝脏外科与器官移植研究所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鄂西北地区唯一的 SPF级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医学)基础实验、临床技能培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计算机学习中心等多个大型公共实验教学平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632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部级32项;发表论文3583篇,SCI等收录215篇;出版专著、教材117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5项、发明专利27项,转让科研成果2项。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兼办专科和成人继续教育,具有医学、理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7000余人。建校四十五年来,学院恪守“厚德勤学、求实创新”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重,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日趋鲜明,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25000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居同类院校前茅。学院面向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严格实施“阳光工程”。

    学院现有3所均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附属医院。附属太和医院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全国文明单位”,在职员工24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近400人,总资产达10亿元,开放病床2200张。附属东风医院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在职员工13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300余人,总资产5亿元、开放病床1000张。附属人民医院为“全国卫生先进集体”、“湖北省三甲示范医院”,在职员工18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384人,总资产近7亿元,开放病床1550张。三家附院均拥有核磁共振、GE1250mA X光机系列等高精尖医疗设备,实力雄厚,可满足临床教学所需。

    学院与国内十多所重点院校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学术与师生交流关系。先后在主干学科和联合培养硕士点以非全职方式聘用了包括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Ferid·Murad教授在内的45名海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一年里,郧医人正满怀豪情,抢抓机遇,克难进取,加快发展,按照“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知晓的区域医科名校”的办学奋斗目标,增实力、添活力、出特色、树品牌,与时俱进地创造着新的辉煌!
     

    [!--befrom--] 2012-07-16
  • 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是一所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湖北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坐落于中华桂花之乡—湖北省咸宁市。北邻武汉70公里,南距岳阳120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市境,交通十分便利。校园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是湖北省高校绿化红旗单位和园林式学校,是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56个本、专科专业,设有医学院、人文学院、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育系、体育系、数学系、化学与生命科系等13个教学院系;有附属医院5所,教学实习医院51所,校外实习基地73个。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3962人,在籍函授生4000余人。1200余人教职工中有808位专职教师,其中博士生兼职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2人,教授、副教授312人,获博士学位4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253人。此外,还聘有客座教授61人,外籍教师9人。

    校园占地面积1887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3890平方米,藏书85万余册,电子图书49万余册。学院拥有先进的校园网,所有教室均安装了完备的多媒体设备,可同时供19800人上课,为远程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7545万余元,还建有省级医学教育实验示范中心一个。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术研究蔚然成风。近二年来,获准立项的科研项目2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120项;出版专著、编写教材5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85篇。学校公开发行《咸宁学院学报》(综合版)、《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和《咸宁学院报》等刊物。

    学校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在2002年全国推新人电视歌手大赛中,我院音乐系学生田晨获十佳歌手称号;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参赛队获得一等奖;在近两届湖北省高校美术类学生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8个金奖中3个,获银奖和铜奖各4个;在2005年第三届 “Super Map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中获三等奖,是湖北省唯一获奖的高校;在2005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高教社杯;在2006年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田径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决不让一位贫困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学院对社会的庄重承诺。为了帮助家庭困难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完成学业,学院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设有学生助学基金,制订了贷学金、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学院贴息等相关制度,并积极为贫困学生提供各种勤工助学机会,同时开展了“阳光行动”,让每一位学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良好态势。据湖北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7%,专科为72.3%,2006年分别为91%和80%。

    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探索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基层,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把学校办成以医学和教师教育为主体,文、理、工等学科共同发展的教学型、多科性本科院校。
     

    [!--befrom--] 2012-07-16
  •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黄石市。

     

    湖北理工学院自1975年建校,至今已有37年的办学历史。其历史沿革为:1975年创办黄石市工业学校;1978年成立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1981年成立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1991年武汉工学院黄石分院和黄石职业大学合并组建为黄石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成立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下设17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0人),函授生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2189亩,校舍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实验室5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00万元,馆藏图书100万册,电子图书数据库18个,共享电子图书70万册。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被评为黄石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师资总数888人,正高职称78人(其中教授有64人),副高职称近300人,博士69人,硕士433人。教师中有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为东楚学者,7人获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24人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外聘知名学者10人。

    湖北理工学院学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医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8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数量适宜、交叉渗透、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有33个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2个;1个省级重点(培育)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省级精品课程7门;有2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湖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湖北理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三个面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信息安全、软件人才开发与设计、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书法摄影、英语等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不少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获得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多种荣誉;研究生考取率超过1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是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多次获得先进党委中心组、宣传思想工作“十佳”先进集体、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单位、学生资助先进集体等荣誉。

    湖北理工学院一直把服务地方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立足点,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地方中寻求新的支持,在贡献地方中寻求新的发展。近几年,不但在校企合作形式上不断创新,而且合作领域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多项技术合作项目辐射到了黄石及周边地区,并延伸到了省内外其他地区。

    湖北理工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声誉美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遵循“开放办学,依规治校,育人为本,特色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针,不断强化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体师生员工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理工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befrom--] 2012-07-16
  • 孝感学院

    孝感学院

    孝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迄今已有64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坐落于汉孝子董永故里——湖北省孝感市城区,京广铁路、107国道、316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绕城而过,距离武汉市区45公里,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3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占地面积1221.6亩,校舍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校园湖光潋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现有教职工971人,其中专任教师640人,副高以上职称267人,博士、硕士3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8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曾宪梓奖获得者10人,有8人被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学校现有15个院系、3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

    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校拥有37个实验室和77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建有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实验室,省级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省级电工电子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在建硕士点4个。学校拥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图书馆藏书84.1万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孝感学院学报》,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2年跻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行列。

    学校常年聘请外籍教师、专家来校任教,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学习、工作和讲学,并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工学院等多个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良好。2005年已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11月,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院校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评价”22项指标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我校有12项获全省高校第一、2项第二、1项第三。 2005年10月,由我校音乐系师生参与的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型文艺演出在我校成功举办,并由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播出,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学校秉承“严以治学,诚以立身”的优良校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 、“湖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招生网址: http://dept.xgu.cn/zhaoban

     

    [!--befrom--] 2012-07-16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汉水之滨、旅游胜地武当山北麓,由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校长。

     

    学校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理、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现有教职工823人,各类在校生10000余人。学校有26个本科专业、21个高职(专科)专业;拥有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省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国家管理的专业点。拥有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有汽车工程、电工电子、机械、计算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7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2007年,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我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五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汽车造型设计等各类科技创新和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47项。学校团委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北省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汽车特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广大学子提供了理想的求学之地。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生源数量充足,素质高,第一志愿报考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以其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显著、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德国乌尔姆应用科技大学、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日本国中日本自动车大学等国外大学建立了长期校际合作关系,交流访问学者,建立了双学位授予和选派留学生的机制。

    [!--befrom--] 2012-07-16
  •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把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446亩,校舍面积72万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3258人,招生范围扩大到了31个省(市、自治区),在湖北、河南、内蒙、新疆、广西等5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0%,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1%以上。现有教职工1891人,其中专任教师1201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571人,博士、硕士导师301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9人,省部级专家32人,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2%,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9大学科门类的60个本科专业;有覆盖10大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点53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2005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20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门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设有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48个研究所(中心)。“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5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0余项;教学科研人员出版各类著作近200部,发表论文4000余篇。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近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70000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的威斯康星Plattville州立大学、La Crosse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加拿大的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德国路德维希堡财政与公共管理大学,日本的东京学艺大学、文理大学、文教大学,韩国的全北大学、全州大学、庆熙大学、全南大学,法国波尔多四大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2007—2008连续4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得“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

      (2010年12月更新)
     

    [!--befrom--] 2012-07-16
  •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是中国华中地区最高美术学府,她坐落在长江之滨的中心城市武汉,现址武昌中山路374号(原昙华林)。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是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由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蒋兰圃先生、唐义精先生及徐子珩先生等数位热衷于艺术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于1920年所创建。几十年来,我院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和设计展示活动多次获得国家级金、银奖章和其它重要奖项。有些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还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画集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湖北美术学院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的教学特点和锐意创新的艺术风格。我校人才辈出,培养的学生遍布在大江南北,有的已成为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艺术家,有的担任了美术教育或专业部门的领导职务。目前,我院中、青年师资力量雄厚,在培养美术人才的教学中和繁荣美术事业的创作中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我院美术各学科、专业发展全面、丰满,现设有中国画、油画、壁画、版画、雕塑、设计(装璜、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术学和美术教育10个系及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中等专业部(附中)和公共课部。学院还有陶艺研究所,雕塑研究所和环境艺术研究所,承担教学、科研和艺术的社会开发。设计艺术学及美术学及美术学两大二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已确定为“十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画系工笔人物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季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已成为反映美术教学、科研状况和国内外艺术动态和重要窗口。我院对外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先后有美、英、德、瑞、日、奥、叙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访讲学,聘有外籍和国内教授多名。学院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形成了适宜于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艺术氛围。学院现与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设计学院进行校际交流。从2000年起,每年有两名毕业生的作品选送参加法国的Salon国际艺术展。学院也相继派出教师出国考察举办展览和进行学术交流,并以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从1920年创立的武昌艺专,历经时代的变迁,到今天的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几代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家的努力,学院不断地成长,发展,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她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美好的明天!
     

    [!--befrom--] 2012-07-16
  •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创办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现址,1956年改为现名。武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高等体育学府之一,原为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直属体育院校,2001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

    我校校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市东湖之畔,占地面积835亩,建筑面积330000平方米,拥有较先进和齐全的教学、训练、科研及生活设施,并开通了校园网。为适应发展需要,我校现正在筹建第二校区,规划面积1000亩。

    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822人,其中教师、教练员405人。教师、教练员队伍中,有正教授58人,副教授15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66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

    我校教学单位设有五院、五系、四部、二校,即体育社会科学学院、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独立学院)、体育系、运动系、体育艺术系、运动人体科学与心理系学系、体育信息技术系,马列德育课部、外语课部、研究生部、培训部,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开设有13个本科专业和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招收国外留学生。2003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可以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单位。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8600余人,其中本科生7466人,硕士研究生531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

    我校现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项目)5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发明。2001年12月,我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7月,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我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我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3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全国42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我校被评为良好。

    我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已形成以水上项目和重竞技项目为代表的优势项目群。学生先后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夺得金牌273枚、银牌200枚、铜牌174枚。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校“体育事业贡献奖”,并命名我校为“中国皮划艇赛艇高水平人才基地”、“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培训基地”和“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我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乌克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个教育、体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近30个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当前,武汉体育学院正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号召,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步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体育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竞技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

    [!--befrom--] 2012-07-16
  • 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是一所国家二类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座落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湖北省三大旅游城市之一的襄樊市。学院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隆中――诸葛亮故居。这里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之地。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1500多亩,图书馆藏书80多万册。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近11000多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250人,其中专任教师653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有20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79人。襄樊学院现设有分属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30个本科专业,4个专业。
    学院注重素质教育,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育人宗旨,仅2003年在挑战杯、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等国家及省以上竞赛中,就有43人次获一、二等奖。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本科生达到97.17%,就业面辐射学院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讲学,与美国纽约技术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常年向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和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工业大学派遣留学生。
    学院发展目标: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襄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规模达15000人,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才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的大学。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1500多亩,图书馆藏书80多万册。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近11000多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250人,其中专任教师653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有20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79人。襄樊学院现设有分属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30个本科专业,4个专业。
    学院注重素质教育,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育人宗旨,仅2003年在挑战杯、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等国家及省以上竞赛中,就有43人次获一、二等奖。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本科生达到97.17%,就业面辐射学院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讲学,与美国纽约技术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常年向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和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工业大学派遣留学生。
    学院发展目标: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襄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规模达15000人,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才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的大学。
     

    [!--befrom--] 2012-07-16
  •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省属民族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七师,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5年开办专科,1977年成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199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 
     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财经政法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成人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科技学院共10个二级学院和体育系、艺术系、预科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一所设有300张病床的二级甲等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文、理、工、医、教育、法、农、管理八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中药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园艺、林学、园林、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共30个本科专业,另有13个专科专业。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湖北省重点学科文艺学,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化学、民族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学论(物理)、药理学共八个。2003年,我校成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财经政法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成人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科技学院共10个二级学院和体育系、艺术系、预科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一所设有300张病床的二级甲等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文、理、工、医、教育、法、农、管理八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中药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园艺、林学、园林、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共30个本科专业,另有13个专科专业。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湖北省重点学科文艺学,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化学、民族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学论(物理)、药理学共八个。2003年,我校成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学生近9000人,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1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6人,其中专任教师564人;有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46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181人,另聘兼职教授19人,外教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97人,在读博士25人,在读硕士9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4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8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学术骨干8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4人;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135人,教师队伍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自1999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西部专项)等国家级课题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等18项,完成技术开发项目50多项,鉴定成果40多项,获国家专利18项,获国家、省部级奖13项,出版专著、教材108部,公开发表论文40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30篇。
    我校现有校园面积1200亩,分桂花园、舞阳坝、土桥坝三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
    学校图书馆面积1.8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60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0万册,电子期刊数据库3个,长期订阅各类期刊1500余种。学校图书馆建有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开通了采访、编目、流通和读者检索查询等系统,师生可通过校园网查阅馆内外图书资料。
    学校建有各类实验室43个。2000年基础化学、园艺基础、公共计算机等8个基础实验室、中心,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合格实验室评估。学校有多媒体教室21间,多功能学术报告厅2个,网络演播厅1个,多功能教室4间,外语语音室10个,英语调频发射台1个,模拟法庭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多万元。学校建有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6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先后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访问和考察,接待国外学者的学术访问。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医学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版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并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质量进步奖。学报发行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校从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两年来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在86%以上,近四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
    学校的办学成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1998年、2000年、2002年连续三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被省政府表彰为“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1999年9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2000年被省委宣传部、组织部、省教育厅党组表彰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003年9月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湖北省夺取的8枚金牌中,我校贡献了4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过我校的办学事迹,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
     

    [!--befrom--] 2012-07-16
  • 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黄 冈师范学院是湖北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以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为辅的多科性地方师范院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我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1937年更名为“湖北省立黄冈乡村师范学校”,1950年3月更名为“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1960年秋更名为“湖北省黄冈师范专科学校”,1977年秋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黄冈分院”,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先进师专”;1995年9月,经原国家教委、湖北省政府批准,原黄冈教育学院并入黄冈师专。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黄冈师范学院”。 
    我校坐落于长江之滨的历史文化古城??黄州,是拥有730多万人口的黄冈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地处鄂东地区,这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毕?、李时珍、黄侃、熊十力、王亚南、闻一多、胡风、李四光、废名等历史文化名人,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王树声、林育英等革命先辈,均诞生在这块土地上;闻名遐迩的“将军县”、“教授县”、“报人县”、“博士街”,构成了黄冈市这块沃土上璀璨的人文历史景观。黄冈师范学院是鄂东这块人才宝地上培养教育事业人才的摇篮。 

    学校由珠明山、银盘山、南湖三个校区组成,现有校园面积1252.68亩,校舍面积32.9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42亿元;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2407人,成人教育在册学生1567人;在职在岗教师队伍人数为585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2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15人(另有在读博士9人,在读硕士157人),外籍教师18人;学校建有一批设备较先进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语音室、电教视听室和多媒体教室;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708台(套、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652.9万元;拥有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137个;图书馆现拥有纸本藏书74.17万册,电子版藏书40.3万册,纸本中外文期刊1605种,电子版中外文期刊近1.1万种,图书馆馆藏资源较为丰富,基本能满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与科研需要。 
    学校现设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政法系、贸经系与社科部、大学英语教学部、数学系、物理与电子技术系、化学系、生物系、体育系、教育技术系、计算机系等13个教学院(系、部);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日语、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制药工程、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5个本科专业和英语教育、会计、贸易经济等10个专科专业。部分专业学科特色较为鲜明,美术学、音乐学是教育部定点教改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湖北省高校品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学校还有一批省级先进教研室、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设有“十大基金”(现代化教学改革专项基金、教材专著建设基金、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学术研究专项基金、新世纪人才培养基金、国际交流专项基金、优秀学生奖励基金、专家教授咨询专项基金、为校争光奖励基金、学生活动基金),用以资助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2001-2003年,学校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82项,其中省部级5项、厅局级91项;获得省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7项。共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76部;发表学术论文2480篇,其中有24篇论文被SCI、EI收录;发表绘画等创作作品432件。我校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鄂东革命史研究、外语远程教育研究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普林斯顿在亚洲友好组织、美国拉马坡学院、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日本海外协力队、澳大利亚东亚事务服务局、加拿大新加里东学院、美国印地安纳州立大学等10多所国外高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先后聘请了8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常年有10多名外教在教学一线工作;有50多位教师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及港澳地区访问、讲学和进修。学校同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互派访问学者、互派留学生工作也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学生中考取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参赛队年年获有国家一等奖,2000年还同清华大学分享“网易杯”(清华大学获得本科组“网易杯”,我校获得专科组“网易杯”)。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外语教学比赛和口语比赛、艺术歌曲比赛、体育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的科研、创作成果丰富,近三年学生发表科研、创作成果2000多篇(件)。我校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特长突出、富有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志愿支援西部。历届毕业生中,有的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著名学者、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许多学生毕业后考取了硕士、博士,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战线的骨干。
    纵观学校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将我们的办学基本经验概括为:一、坚持师范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积极为基础教育培养知识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师资;二、积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善抓机遇,开拓进取,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发展并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勤俭建校,努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做到认识到位,投入到位,管理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中有升。此外,学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进行机构调整、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以及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进步。近五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两课教学先进单位”、“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教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学校”、“湖北省‘楚天杯’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等荣誉称号。
    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健、张思卿、陈至立以及教育部长周济先后到我校视察,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对我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贾志杰、蒋祝平、杨永良、王生铁、刘友凡、王少阶、辜胜祖等,省教育厅领导路钢、陈传德等,黄冈市领导段远明、刘善桥等,多次亲临我校,就学校基本建设、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指导。目前,我校广大师生员工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力争使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befrom--] 2012-07-16
  •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是湖北省属重点高等师范院校,位于国家“两型社会”(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内的湖北省黄石市,已有30多年本科办学历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校园环境  学校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占地2002亩,由中和苑、凤凰苑、青山苑、丹青苑四大区域构成。四大校区自然相连,主次干道纵横交错,校内交通十分便捷,校园功能分区合理,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校舍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学校襟江带湖,含山蓄水,校内绿茵广场、花坛公园、形象雕塑、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映成辉,风光宜人,环境优美,曾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是读书治学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学科专业  设有17个教学院、系和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及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6个硕士点(含立项建设),39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各类在校生近20000人。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5个省级品牌专业, 5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6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优质课程,29门校级精品课程,51门校级优质课程和180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专任教师856人,教授102人,副教授238人,已毕业博士80人;具有高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9.7%;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为53.7%。教师中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湖北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湖北省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9人,省政府津贴8人,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的7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7人。

    教学条件  图书馆面积25000多平方米,藏书145万册,有中文报刊3400余种、外文期刊40余种。图书馆实现了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学校开通了校园网,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是省级“校园网信息建设先进单位”。建有“生化分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电工、化学、生物三个湖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有50多个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300余万元。

    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塑胶运动场、综合体育训练馆和网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场馆,设施先进、齐全,其中音乐学院教学大楼和实践基地──“湖师大剧院”被誉为“水上莲花”,是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黄石地区的主场馆,总投资达到1.5亿元,其教学设施和功能在全国高校处于一流水平。学校有现代化的学生公寓、食堂和超市,学生生活区分布有银行、邮政储蓄和通讯网点,各类设施配套完整,学生拥有一个舒适、安全、宁静的学习空间。

    科学研究  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立项200多个,市级、校级立项和应用立项631个。近年来,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0部,发表论文4867篇,其中被SCI收录188篇、EI收录109篇,ISTP收录18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56篇。科研成果获奖数百项,获专利10余项、技术成果转让数十项。学校与鄂东地区的研究所、医院、企业等普遍开展了技术协作,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外事合作  积极引进国际教育资源,服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已与美国佛罗里达海湾海岸大学、加拿大布鲁克大学、法国巴黎十一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新西兰怀阿里奇工学院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学校注重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同时坚持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

    毕业生就业  学校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就业。毕业生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方法就业。学校在校内为学生举办各类专题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为毕业生联系、推荐就业单位。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稳居湖北省高校前列,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建校30多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近5万人,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扎根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第一线。学校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在新时期新阶段,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按照“三步走,创一流”的总体思路,努力把学校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科性、实力强,在全国同层次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省属师范大学。
     

    [!--befrom--] 2012-07-16
  •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属高校中综合办学实力最强、最具代表性的重点高校之一。学校历史溯源于1931年创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渐积淀了以“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为基本特征的“习坎”精神,形成了“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经几代“湖大人”的不断努力,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正朝着“国内知名、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

    学校现拥有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等10个学科门类。有22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0个(覆盖6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10个,26个学科获准设立“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学校确立了“育人为本、本科为先”的发展方略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先后创办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近20个,有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立项建设国家特色专业点4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优质课程16门,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近20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五年来学生在各类重大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0余项。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学校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一批外语类、师范类和应用型专业就业率高达100%。

    加强应用研究,科学研究水平较高。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建成省级中试基地1个、武汉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12个,并设有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武汉分中心。“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百项,承担国家级项目总量稳居湖北省属高校首位。部分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化学化工、旅游开发等领域,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水平较高。

    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双聘院士2人、楚天学者24人,正副教授600余人、博硕导400余人,有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有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39人曾被授予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63人享受政府津贴。学校拥有全省高校最为合理的师生比,2009年学校入选湖北省首批重点产业创新团队、湖北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开放办学水平较高。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与1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学生和教师交流等框架协议,分别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开办了孔子学院,其中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为巴西首家、南美第二家孔子学院。我校是湖北省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最早、最多的省属高校,也是办有多所孔子学院的少数国内高校之一。

    加强基础建设,办学条件良好。

    学校位于武汉市的内环线,交通便利。校园现占地2300亩,校舍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有122个教学科研实验室、140间多媒体教室、34000余台(件)仪器设备、131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文献198万册、报刊4000余种,拥有各类数据库20余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3万种、电子图书84万册。

    [!--befrom--] 2012-07-16
  •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 1958年12月,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9年的湖北省立护士职业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一所以药学、医学检验为主干学科的高等专科学校,在药学及医学检验领域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在半个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中,湖北中医学院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形成“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相融”的办学格局。

    办学层次、规模与结构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包括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学校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辅助,形成了“一主三辅”的办学格局。

    1、办学规模:学校现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0689人,其中研究生1120人、本科生8687人、专科生882人。

    2、专业结构:学校现有普通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4个,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人文学科5个学科门类。

    3、学科及学位点建设:学校现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结合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拥有中医内科肾病学1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中医学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设有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学2个省级优势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2个省级特色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5人,兼职教师150人,生师比15.8:1。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为482人,占教师总数的71.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137人,占教师总数的20.3%。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420人,其中正教授110人。

    在现任教师队伍中,有我校创办之初的名医名师,如著名中医学家、全国优秀教师、95岁高龄的李培生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全国“十大国医楷模”李今庸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国家级名老中医田玉美教授。有我校首届中医本科毕业生,现为全国中医学界著名专家学者的张六通、孙国杰、梅国强、涂晋文、陈如泉等教授;有我国首届中医硕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优秀教师邱幸凡教授;有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我国首届中医研究生、中医基础理论专家周安方教授;有国内知名的中药学专家詹亚华、刘炎文教授和从美国引进的、发表SCI源刊论文68篇的国际知名天然药物专家方念伯教授;还有一大批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合理,在全国中医药界颇具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

    我校还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王永炎、石学敏、陈可冀、肖培根4位院士为我校学术委员会校外委员,聘请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为我校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引进了4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现有34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0位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6人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9人次获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教育和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相融”的学科建设思路,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增设社会急需的医学相关类新专业。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学科的传统优势,创建专业品牌与特色,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药物制剂6个专业获准为省级品牌专业。中药学、针灸推拿学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现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课程获省级优质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坚持中医药传统专业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素质高、基础好、经典熟、临床强”的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名医名师指导、突出经典教学、跟师临床实践。2007年度,教改项目“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是首批入选的中医学类6个建设项目之一。

    近五年来,我校教学研究立项共176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25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10项,省级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405篇,在“挑战杯”湖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省属高校平均水平。
     

    [!--befrom--] 2012-07-16
  •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余年历史的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湖北工学院系由湖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建校)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1958年建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经历了“七五”打基础,“八五”扩规模,“九五”强实力,“十五”上水平,“十一五”攻质量的发展阶段,已经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

     

    学校坐落在武昌南湖,校园占地面积1675亩,校舍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其它教育,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6088人,研究生1342人。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100人,正高职称教师14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47人。教师中有30余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省教学名师等,近30人分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聘有“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特聘教授14人。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发挥轻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人才,办出鲜明特色”的办学方针,把握发展机遇,注重内涵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开始参与了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重点高校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2001年通过了增列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整体条件省级评估,获准在5个学科立项建设博士点;2006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现有49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生物工程4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艺术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市场营销、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5个;拥有12个学科领域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5个学科领域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信息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湖北省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太阳能技术与工程方向)和环境工程(轻工清洁生产方向)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开放式大跨度轻工清洁生产研究生创新中心”是全国地方高校中唯一被教育部授予的“研究生创新中心”。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努力建设成为湖北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开发基地。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发酵工程2个湖北省优势学科,设计艺术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结构工程3个湖北省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等1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10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拥有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现代制造质量工程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建筑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0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和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湖北省(武汉市)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坚持“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十余年保持在90%以上;2001年以来,本科生录取分数线一直位居省内同批次录取高校榜首。

    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先后被授予“湖北省美誉高校”、“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
      通信地址:武汉市湖北工业大学招就处
      邮政编码:430068
      高考咨询电话:027-88027907  88025454  88023833  88015257 
     

    [!--befrom--] 2012-07-16
  •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坐落在白云黄鹤的故乡——江城武汉,拥有汉口常青花园和金银湖两个校区,是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

    悠久的发展历史——1951年,学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同志关怀下成立,曾隶属于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

    完善的办学条件——学校现有办学用地130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校外实习基地8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亿元,图书馆藏书110万册,是“湖北省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现有6大学科门类,11个省级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17个教学单位,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本专科生13000余人,在册成人教育学生7000余人。

    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专任教师74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0余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7个,“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省(部)级专家3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部)级优秀教师10人,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另还聘请了数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为兼职教授。

    雄厚的科研实力——学校拥有教育部农副产品蛋白质饲料资源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湖北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等12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2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780余篇,累计转让科技成果200余项,科研经费突破1.5亿元。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广泛的对外交流——学校面向世界,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学校采取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努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60余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有近300名学生受到省(部)级及以上表彰,200多人次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竞赛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2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良好的就业态势——学校毕业生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鲜明特色受到社会欢迎,供求比例一直保持在1︰4左右,毕业生流向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湖北等地区。学校还成立了校董事会,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学校董事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美好的发展远景——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近几年还分别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秉承“明德、积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弘扬“敬业爱校、艰苦创业、负重拼博”的办学精神,正成为一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befrom--] 2012-07-16
  • 武汉纺织大学(原武汉纺织工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原武汉纺织工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简介


    武汉纺织大学(原武汉纺织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艺)、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纺织服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位于中国光谷腹地,占地面积2006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879人,其中本科生12218人,研究生661人。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学校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46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科覆盖了工学、理学、哲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七个学科门类。

    学校纺织、服装、艺术设计学科优势特色明显。服装学院是全国高校最早建立的服装院系之一,连续十年居全国服装院校“新人奖”“育人奖”综合积分第一名,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时装名校”荣誉称号。艺术设计专业为首批省级品牌专业,并获批首批国家特色专业。

    学校拥有“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湖北省纺织新材料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纺织机电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服装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纺织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纺织与服装研发推广中心1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围绕纺织、服装、艺术设计而形成的多个学科群为纺织、服装特色的进一步彰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校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项目在天然有机粉体加工及其功能化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为纺织行业完成节能减排20%的整体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863重大专项“新型高效物化组合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出2项原创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桑麻”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学校有一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织新型纤维材料、印染清洁生产、纺织服装数字化、新型纺织设备、服装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步入国际、国内前列。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面向行业的发展战略,主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力推动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面向地方需求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服务社会,学校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办学实力。

    学校获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拥有纺织工程、艺术设计、轻化工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湖北省品牌专业;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4门湖北省精品课程;拥有电工电子、大学物理、纺织印染、艺术与服装等4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大批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取得丰硕的成果。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社会欢迎。

    学校重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了联合国贸发组织和中国商务部主办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化研修班”、“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能力建设研修班”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制造”国际研修班;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武汉科技学院—莱佛士学院和中国—欧盟职业培训中心,开展了中澳合作霍姆格兰项目、中英合作3+2硕士层次利兹项目、中澳合作南昆士兰项目、中加合作蒙克顿项目;与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就“2+1+2”合作办学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拥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有各类文献总量180余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135万余册;拥有涵盖各学科丰富的电子资源,实现了印刷型文献借阅、电子文献阅览、视频点播、多媒体播放、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用户培训等网络化服务。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9人,专任教师87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73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20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6人。在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人,校级“阳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9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学校还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秉承“勤奋、自强、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在改革中讲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抓质量,在质量中显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的科学发展思路,武汉科技学院正在不断改革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6
  •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历史沿革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2008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经过38年的建设,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层次规模
     
    学校现有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国际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8318人,其中研究生1084人,本科生15363人,国际学院学生452人,专科生1419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50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9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湖北省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2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此外,学校还拥有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以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00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031人。专任教师982人,其中教授170人,副教授336人,博士2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2%。在职教师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8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5人。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10个,“工大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0人。成立了学术创新团队5个,科研创新团队10个,本科一级教学团队7个,二级教学团队7个,三级教学团队8个。学校还聘请了近百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

    基础设施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657亩;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5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76.8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拥有3个国家部委级科技平台,2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基地)。学校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化学工程)专业甲级工程设计资质,A2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医药、石化专业甲级工程咨询单位资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资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乙级资格,建筑工程丙级资格,计量认证资质,节能检测资质,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同时,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8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6项、省部级项目498项。“矿物处理过程强化”团队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创新团队,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7项。获专利授权343项。近三年科研到帐经费共计2.3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大楼均已投入使用,学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武汉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学校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SSCI、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检索收录1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0多部。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交流合作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伯塔大学和渥太华大学、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及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稳定关系,一大批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学校先后派出各类人员213人次分赴2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留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和考察访问。近年来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3项。学校与丹麦Alfa Laval 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还具备招收留学生的资格,并已招收来自巴基斯坦、法国、索马里等国家的留学生。

    学校与国内一些著名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学校、学术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33人受聘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学校承办了中国科协年会“重化工与湖北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冶金与矿业领域在研项目交流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会”、“全国稀土资源、材料和环境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全国制药工程专业研讨会”、“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湖北省第二届楚天学者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

    学校成立了有130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并与其中的近百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职工培训等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
     

    学校荣誉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校38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仅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我校的毕业生。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际级奖11项、国家级奖224项、省级奖195项。其中,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8年9次荣获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等高水平奖项。

    学校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2003届毕业生许志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共青团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的表彰,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园林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befrom--] 2012-07-16
  •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于 2003 年 4 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中央与湖北省共建,省属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多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2007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学校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故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学校学风良好,校园景致宜人,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

    2008年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招收9010(其中本科7390人,专科1620人)。

      长江大学拥有

      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80个本科专业,涉及10大学科门类
      2名双聘院士
      10名楚天学者
      3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3名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
      269名教授
      669名副教授
      24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913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40000名普通本专科学生
      12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39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与我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befrom--] 2012-07-16
  •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医、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由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办学历史可溯源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迄今已有112年。

    学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不含独立学院),55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有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还有12个一级学科进入前50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点、52个硕士学位点、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683人(另有直属附属医院职工1048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0.35%,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9.17%。其中,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4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5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4人,霍英东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58人。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装配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校园总面积2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77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建有研究所32个、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和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坐落在武昌黄家湖畔、占地近2000亩的新校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自2005年起,每年的新生都全部入驻这里。

    学校科研实力强劲,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近三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380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70余项,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宝钢奖学金、武钢奖学金、北京首安创新奖、攀钢励志助学金、涟钢定向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3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的董事会,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称号,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首届湖北高校大学生“阳光体育”竞赛一等奖等奖励。学校“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6次世界冠军、10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 ,培养了以现役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乌克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做学校的兼职或名誉教授,邀请了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与合作高校互派留学生,学校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学生出国留学的教育培训机构。

    百余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里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各类技术专家与学者、中央委员、省市党政领导、国家特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等,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实行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学校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人事局建立了人才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与长三角、珠三角、沿海一带及部分经济发达的内地城市的用人单位建立了就业实践联盟关系,上海宝钢、深圳富士康、武钢集团等4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一直坚持到我校举行专场招聘会或参加我校举行的综合双选会。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2%,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学校2009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并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就业信息化建设试点院校。

    百余年的风雨与磨砺,百余年的成就与辉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优良传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把武汉科技大学建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befrom--] 2012-07-16
  • 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首批批准、由金陵科技学院主办的一所民办二级学院,龙蟠学院位于南京市方山风景区的江宁大学城,占地面积600多亩,在校生规模7000人。龙蟠学院依托母体--金陵科技学院办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从母体中选聘了一批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任教,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职称占30%以上,同时还拥有一批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及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优秀人才;

    二是龙蟠学院凭借金陵科技学院各学科专业的优势,先后开设了30余个极具应用特色、深受社会欢迎的本科专业,其中一批专业是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三是龙蟠学院的办学理念先进,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学院始终坚持严格管理与周到服务相结合,使学生满意,家长放心。龙蟠学院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富有特色的办学,使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befrom--] 2012-07-16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座落在长江之滨、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全军重点院校。她是由具有半个多世纪辉煌历史的全国重点高校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点燃“亚洲第一爆”的全国重点高校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开拓新中国军事气象事业先河的空军气象学院和在高科技领域一枝独秀的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

    并组建,形成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格局,担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和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和军队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

    学校占地3700余亩,校舍总面积90万平方米。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本科专业,并具有工程硕士(8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9个江苏省重点学科,4个全军重点学科,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27个全军研究和培训中心。

    学校以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为主,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活力。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授、副教授65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4人,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根本,坚持从严治校,注重学风建设,对学员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和行为规范要求严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及网上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博士等各类军事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

    凡志愿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截止当年8月31日),身体条件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外语语种为英语的地方应届理科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学员入学后,经复查复试合格,三个月内取得军籍和学籍,家庭享受军属待遇;在校学习期间,享受部队供给制待遇;毕业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全军统一分配。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海福巷1号 解放军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210007

      联系电话:025 — 84483366 84867716 84864675

      网址:http://www.ust.com.cn

      电子邮箱:jlgzb@jlonline.com
     

    [!--befrom--] 2012-07-16
  • 南京政治学院

    南京政治学院

    南京政治学院原名为南京政治学校,成立于1977年12月,于1986年更名为南京政治学院。1999年5月,原空军政治学院转隶并入该学院,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该院是直属总政治部领导的中级任职教育指挥院校,编制等级为正军级,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全军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建设院校。30余年来,伴随着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步伐成长的南京政治学院,如今已成为军队政治院校最高学府,有着“军中北大”的美誉。学院面向全国全军招生,主要承担着为全军培养政治指挥干部、政治机关干部、政治工作专门人才的任务,承担着政工人才培养、政治理论创新、为部队建设服务、为军委总部决策咨询服务的职能。 
    学院现由南京院本部(南京院区)和上海分院(上海院区)两部分构成,分为南京、上海、江浦3个院区,占地面积共1500余亩。南京院本部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市,位于市区主干道中山北路两侧,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相距不远,院内主体建筑雕梁画栋、古朴浑厚;上海分院地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市,位于五角场地区,毗邻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著名学府。学院两个院区都有着优良的人文地理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以及优良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南京江浦园区作为军事训练基地,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南京政治学院一直是立志从军报国的莘莘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

    [!--befrom--] 2012-07-16
  • 宿迁学院

    宿迁学院

    宿迁学院是江苏省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采取“省市共建、八校联建”的新型办学体制和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省、市政府和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八所省内久负盛名的高校为宿迁学院的董事单位。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任学院董事会董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教学会会长、原省教委副主任、扬州大学原党委书记葛锁网教授任院长。 

    学院41个本科专业均由苏大等联建高校举办。所有本科专业均使用联建高校的计划招生(招生计划性质为公办统招),今年首次进入本二批次招生,改按公办标准收费,颁发与联建高校毕业生同样的毕业文凭与学位证书。 

    各本科专业均为热门专业且为联建高校的优势学科,择业竞争力强,就业率高。其中苏州大学的法学、扬州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江苏大学的金属材料工程、南京财经大学的会计学等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南京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江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南京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和市场营销、徐州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南京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学院目前占地1334亩,校园建筑面积36万多平方米,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000余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其中专任教师597人,教授、副教授占24.3%,博士、硕士占51.3%。学院教学设施完善,生活设施齐全。馆藏图书140多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现有8个实验中心,下辖80个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97个。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园布局科学合理、建筑造型现代新颖,楼群错落有致,道路宽阔洁净,亭廊曲径相间,行行绿树伴道,片片草坪茵茵,是一个融自然景观和现代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式校园。 

    学院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注重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09年底,教育部专家组考察结论为:宿迁学院校园建设得很美,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管理规范,过程管理严格,人才培养质量有保障。学院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誉为“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全国闻名的高校新星”。 

    人才培养质量上乘。

    毕业生素质优良。首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本科生毕业率分别为95.61%、97.23%、94.12%、96.98%;学士学位授予率分别为70.13%、70.32%、75.54%、82.3%;学生党员人数分别占28%、30%、32.8%、34.3%;就业率分别为94.16%、97.71%、97.37%、94.06%,其中07、08、09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分别为80.83%、87.35%、87.5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二十个百分点以上。 

    可比性考试成绩突出。非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截止目前, 05级已达72.7%,06级已达80.2%,07级已达77.7%。,08级已达51.9%。英语专业八级考试:06届比全国本一、本二学生平均通过率高出23个百分点,比全国本一、本二师范类学生平均通过率高出近29个百分点;07届比全国本一、本二学生平均通过率高出近31个百分点,比全国本一、本二师范类学生平均通过率高出35个百分点;06级英语专业学生在国家专四统考中,一次通过率达66.67%,高出全国本一、本二学生平均通过率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本一、本二师范类平均通过率10个百分点。

    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06年有16人考取;07年有36人考取;08年有69人考取;09年有148人考取,今年,考研上线人数203人,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频频获奖。

      ★连续三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骄人成绩:06年获得乙组一等奖;07年获得甲组(本科组)二等奖;08年,学院代表队与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学生同台竞技,荣获甲组(本科组)一等奖。

      ★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荣获二等奖。

      ★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网站设计比赛荣获金奖。

      ★江苏省高等学校非理科专业第八届高等数学竞赛,各等次获奖人数均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位。

      ★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荣获灭火组一等奖。

      ★江苏省首届职业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

      ★在第十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戏曲机器人舞蹈”项目获得一等奖,“灭火机器人”(国际赛制)项目获得两个二等奖。学院代表队于2010年4月代表中国高校赴美国参加“第十七届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荣获大学组亚军。

    学院一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德、意、加、韩等5个国家的8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席勒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的工商企业管理和会计两个专业已成功举办。 

    目前,宿迁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打造办学特色。一所师资精良、设备一流、环境优美、学风浓郁、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现代化高等学校在苏北大地异军突起。 
     

    [!--befrom--] 2012-07-16
  • 常州大学(原江苏工业学院)

    常州大学(原江苏工业学院)

    江苏工业学院坐落在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的江南名城——常州,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江苏工业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共六大学科门类,具有一定规模,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

     

    学校有白云和武进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00亩。现有4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000多人。有教职工1300多人,专任教师近900人(其中,高级职称400余人,博士学位近200人);有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先后有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其中2人为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5人入选中石化直属院校学科带头人。学校2006年、200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 “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拥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近五年来,学校先后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5项。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2006年、200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和创新精神,重视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力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3万名各类优秀专门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在江苏省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拥有长(短)期外专(教)20人,接受留学生数十人。多年来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外知名高校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师生交流的合作关系。2004年以来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芬兰萨塔昆塔应用科技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省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生互派等国际合作项目。

    学校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责任”为校训,大力弘扬“勇担责任 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不断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近几年来,学校3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并获“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造成果组织奖”;每年有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被评为“江苏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生多次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赛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并在2008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一等奖,另有一批学生在省部级各类评比中获得表彰和奖励。学校是江苏省校风建设优秀单位和江苏省文明学校。

    学校坚持服务江苏地方经济,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逐步扩大规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befrom--] 2012-07-16
  •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创建于1980年,原属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2001年划转江苏省管理。学院是一所以“人口科学”为特色,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导学科,兼有法、文、理、工等多门学科,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校。建院以来,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联合国人口基金重点资助单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奉献”的优良校风,各项事业都有长足发展。学院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人口经济系、公共管理系、社会工作系、信息科学系、工商管理系、外语系、基础学科部、继续教育部(培训部)、人口与健康研究所。目前,本科专业有: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英语等。专科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证券投资与管理、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文秘、法律事务、统计实务、应用英语等。公共事业管理、统计学本科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统计实务专科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普高本、专科生7000人,成人函授教育覆盖全国15个省。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并拥有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构成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院在特色学科及相关领域科研实力较强。建院以来,有4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近年每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近50项,连续多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江苏省社科类一级期刊。学院一直是国家培养高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干部的基地,同时也是联合国指定的世界人口高级官员培训基地。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已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大学及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学院有两个校区。校本部位于南京城东玄武湖畔、紫金山麓的锁金村。分校区地处南京东郊沧波门,北临钟山风景区。两个校区具有可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配套设施,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校园网以及英语教学音频发射信号覆盖全院,学生宿舍配备电视、电话。

    学院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创新实践、志愿服务、创业教育等活动丰富多彩,多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及江苏省的表彰,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我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在江苏省高校位居前列。

    学院对高考成绩优异的新生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综合奖学金,以及时尚集团奖学金等专项奖助学金;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助学措施,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全面实施“质量建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四大战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院科学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befrom--] 2012-07-16
  •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江苏省省会南京,拥有江宁、幕府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00亩,校园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20万册。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占30%,教师中有一批全国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蓝工程”等优秀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人。

    学校设有商学院、人文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龙蟠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学科涵盖了工学、农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五大学科门类,会计学、艺术设计学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常设近40余个具有应用特色、就业前景好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会计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有艺术设计等五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学校拥有电子电工、经济管理、建筑智能化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仿真实验室,为学生实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学校确立了“一本、二主、五性”(即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历届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近几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和荷兰等多国高校联合培养具有开放思维和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的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实施质量强校、特色与品牌、产学研结合、交融与创新、开放与跨越等五大战略,以改革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关键,以科学研究为拉动,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体制,加快发展,为把金陵科技学院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6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