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作文试题中对“未来价值”的瞻望,还有2016年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和2018年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这两个题都是关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前者偏重于精神,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后者偏重于环境,一个不爱护土地、山林、空气、水的人群,等待它的也只有自然的惩罚和子孙的唾骂。这些试题从不同侧面要求考生思考并回答“我们如何健康、安然、坦荡地走向未来”。
“瞻望未来价值”的理念,使作文命题的教育功能在纵向上承接了传统与当下,涉及更为全面;在横向上亦可将本民族置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视野更为全球化。
综上所述,北京卷作文命题的这些价值追求,要求考生将普通人的生活与国家发展、人类走向联系起来作观照。这些试题可以浓缩成一道题,甚至可以概括成一个字,那就是2015年北京卷不限文体的作文试题——“深入灵魂的热爱”。是的,这些表面呈现很大不同的试题,背后都是一个“爱”字:爱自己,爱亲人,爱自然,爱国家,爱时代……以及由“爱”生发出来的“敬”与“盼”:敬凡人,敬英雄,敬科学,敬文化,敬天地;盼未来,盼联结,盼成才,盼强大,盼和谐……这是高考命题正能量的体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认识到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很实在很迫切的问题。曾几何时,消解崇高、调侃伟大、不屑于主旋律,成了坊间一些人推崇的时尚;而在青年学生中间,小文艺、小情调、小清新的泛滥,使今天的很多学生特别是家庭生活比较优越的学生变得娇嫩了或者玩世不恭了;还有一些学生受诸如“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等看似人性化的论调影响,一代人价值取向中的“大爱”——家国情怀——有日益淡化的趋势。这是国家级大考关注并试图改变的。如果我们的考生在这样的试题面前出现了沉默甚至是集体性失语,是命题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