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直通车 > 院校概况
  • 学校概况

    学校概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33年,是省属唯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双高”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前身是“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至今已有86年职业教育历史,其中1959-1963年和1978-1983年两段时期,学校开办本科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学校秉承“德能兼备,学以成之”的校训和“自强、敬业、求实、创新”的广轻精神,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输送数万名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办学条件好

    学校现有广州和南海两个校区,其中广州校区定位为“大文科校区”,文科、艺术类专业面向广州现代服务业;南海校区成为“大工科校区”,工科专业面向珠江西岸高端制造业,校园总面积17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43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实训用房近20万平方米,图书馆3万多平方米,学生公寓近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近160万册,电子图书200多万册。网络信息点数2万多个,音视频电子资源1万多小时,学校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近35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900多个。

    ——办学成果优异

    学校是广东省唯一拥有7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高职院校,是同时拥有省级协同发展中心及协同育人平台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是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高校思政研究会高职高专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广东省会长单位)、全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一校一品”示范单位、全国社会实践工作优秀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单位、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示范校单位、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广东省集团化办学单位、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立项“国家标杆党支部”1个,并先后获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服务贡献50强(连续两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影响力排行榜30强、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高职)20强,全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创新优秀示范案例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第9名。

    多功能文化食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创新性后勤改革领先全国。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二级教授9人),珠江学者9 人,“双师”素质教师70 0余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2人,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工作者1人,中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1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人,南粤优秀教师11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等名师专家近70人。建立了一个由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级经理人等组成的优质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与专业专任教师数之比达到1:1以上。

    学校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考核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前十名。

    ——教学成果丰硕

    学校设有机电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轻化工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生态环境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财贸学院、管理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三个协同教学中心(工业机器人协同教学中心、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工科协同教学中心、应用外语协同教学中心),设20个专业群、69个招生专业。2016年11月,学校成立创业学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面向精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定制培养。

    学校已建成国家示范性专业4个、央财“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经费支持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3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3个,建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2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优质课程2门,立项省级精品开放课程4 5门,其中已验收3门,在建省级专业资源库2个。

    2009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0项,行业教指会特等奖2个,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职教特色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高

    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已立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9项。学校积极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全面实施“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协同育人模式,开展了“3+2”中高衔接、“2+2”和“4+0”高本联培、“3+2”高本衔接、工程硕士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培养,其中本科专业共1 3个,搭建起“中-高-本-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连续多年,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线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茅,文理类、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线均高于本科省控线。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母校的满意度和薪资水平高于全国示范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高于98%,用人单位满意度99%以上。

    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与质量节节攀升。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00多个、省部级奖项1000余个。

    ——产教融合,社会服务能力强

    学校构建并不断完善政校行企协同促进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打造“一群一院一联盟”,搭建了广东轻工职教集团、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南海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联盟、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教联盟、粤港澳数字创意产教联盟、粤港澳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广东酒店职业教育联盟、全国精准营养食品与果蔬加工产教联盟、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产学研创新、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与华为等世界500强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华为ICT学院、瀚蓝环境学院、白天鹅学院、雷诺钟表学院、许鸿飞国际文创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实现校企精准对接,产教深度融合,精准育人。

    近五年,获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省级36项;国家级、省级科技奖励13项;面向企业开展科技攻关项目200余项。申报专利近430项,授权近300项,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列广州地区高校(含本科)前十名。

    ——坚持对外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高

    学校积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国(境)外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引进智力与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合作办学、汉语言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累计已招收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4 00余名。

    2017年,学校牵头组建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输出广轻职教模式,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国际化办学呈现新气象。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广东经济社会

    依托“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南海)基地”“广东轻工培训中心”“职教师资优质省级基地”“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国家级和省级平台,并设有专门和专业性培训机构30多个,面向社会、社区和产业、行业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服务,年培训量超15万人天;与本科院校进行网络远程教育及自学考试合作,并在深圳、佛山、珠海、韶关等地设立12个校外专科继续教育教学点,学校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在读人数4000余人。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遵循“三大一强”院校治理理念,围绕“创新强校工程”及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成为高职院校治理的标准与典范,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典范。

    (2019年10月)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020-07-02
  • 院校概况

    院校概况

    广东白云学院 是广东省属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面向广东、湖南、湖北、广西、四川、浙江、江西、福建、海南、江苏、贵州、安徽、新疆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前身是谢可滔先生于1989年创办的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更名为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本科并更名为广东白云学院。2009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评审。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占地面积1350亩。拥有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及体育馆、网球场、篮球场等。学生宿舍全部装有热水器、空调、宽带等。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工作室共260多间。建有藏书140多万册、数字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建有千兆校园网,校园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目前,在校生19000人,教职工1150人,其中专任教师940人。

    学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稳步拓展国际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16个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建立起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3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9个校级重点学科。有9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其中,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被省社科联授予省级决策咨询基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授予民办教育研究基地。另外,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敦品励学、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白云精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以信息化战略为支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开发与研究人才,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学科优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的埃迪斯科文大学、西悉尼大学,美国的普渡大学、中西州立大学,日本的冈山大学、北海道文教大学,韩国的圆光大学、釜山大学,英国的普利茅斯大学、格林威治大学等10个国家的25所高校开展互派交换留学生、学分互认、双学位及本硕连读等60多项国际合作教育项目。

    学校于2003-2014连续12年蝉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评定的“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第一名。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院校”,并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发起和理事单位。2014年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6年列入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学校党委被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7年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2018年,学校的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被确立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生党支部荣获“全国样板党支部”称号。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赞誉学校是“广东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政协主席、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称赞学校为“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排头兵”。(2019年6月发布)
    广东白云学院 2020-07-02
  • 院校概况

    院校概况

    广东财经大学是广东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高校、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学校,学校建成了全国首批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发展历程

    1983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校名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学校于建校伊始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97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8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7年学校获批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广州和佛山三水两个校区,并与省教育厅、佛山市政府、佛山市三水区政府共建佛山校区,占地面积2275亩,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5400多人,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学科专业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坚持商法融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学校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4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金融、税务、保险、审计、法律、出版、工程、会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7年,学校获批成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税收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电子商务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法学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13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33人、副高职称教师451人,840人具有博士学位;有硕士生导师369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1人;拥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3支省级教学团队、6支省级科研团队、6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聘任“南岭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16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1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3人入选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项目;有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4人,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16人。

    2013年首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2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校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基地获批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形成了财经类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015年和2019年,学校连续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校学生创业园(财大创谷)获评广州市众创空间,截止2019年累计入驻项目创业团队和企业72家。近3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双百工程”学术科技创新类立项累积1298项,创业类立项391项。以“双百工程”建设为基础,培育的创新创业项目屡创佳绩。近3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赛中,获特等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9项。“创青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国赛获得银奖1项,铜奖4项;省赛获金奖6项、银奖5项、铜奖5项;学校获得集体荣誉两次“优创杯”和一次“优胜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大赛省赛中,获银奖3项、铜奖2项。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历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9%,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拥有5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广东地方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与审计治理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财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智库—华南商业智库;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广东乡村建设研究中心;2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

    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96项,省部级项目353项,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

    在《中国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63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91篇;出版各类著作213部;获省部级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

    67位专家教授被聘为省市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应急管理顾问和省市人大立法顾问、财经顾问等。

    学校先后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广东省国税局、地税局共建校政协同创新平台“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与广东省税务学会、博智税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财税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全国首个校政合作的税务干部进修学院,与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广州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研究院,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广东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共建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广东财经大学工作站,与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清远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东莞虎门镇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东莞电子商务研究院,与清远市、开平市、新丰县、广西贺州市等地方政府和多个行业、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国(境)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打造能够胜任国际化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为支撑,充分借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

    着力构建教学与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平台:持续实施“专任教师海外访学工程”,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西澳大学站、马凯特大学站和佩斯大学站,分批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出席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参加课程学习或业务培训。

    着力构建科学研究国际化合作平台:立项建设9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类项目;建成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教育交流中心和国际化教育项目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心。

    着力构建应用型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与国(境)外70多家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实施各类国际化教育项目;开办了4个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班;建成了“广东财经大学海外实践教学平台”德国基地、新西兰基地、意大利基地和阿根廷基地;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和全国财经院校“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成员单位,以及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教育部第二批挂牌“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单位。

    着力构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化交流平台:港澳台学生教育规模位列广东高校前列,来华留学教育规模持续提升。国际预科教育项目体系特色鲜明,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与德国歌德学院合作成立了华南地区首家德语培训和德语考级权威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歌德语言中心”。

    (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日)
    广东财经大学 2020-07-02
  • 学校概况

    学校概况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在奖学金、学分制、勤工俭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推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建校37年,深圳大学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学校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一所学科齐全、设施完善、师资优良、管理规范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制定了《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成立了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刘宇一艺术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大学文化。

    深圳大学现有粤海、沧海、丽湖、罗湖四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2平方公里。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校园总建筑面积146.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图书馆馆舍53202㎡(含丽湖校区图书馆一期),全校纸本资源423万余册;数据库393种,含全文电子图书265万余册,全文电子期刊12.96万种。现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

    深圳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768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8632人、硕士研究生8337人、博士研究生301人、留学生414人,成人教育学生23706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4个教学学院,100个本科专业,两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2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在中国高校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位列第84位。学校发起组建“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加盟高校达131所,上线课程471门,选课学校累计517所,认学分学校累计61所,累计选课人次突破104万。2018-2019学年本科生获各级各类竞赛奖773项,其中国际级87项、国家级337项、省部级328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现有教职工3704人,其中专任教师2385人(教授553人、副教授688人)、技术人员553人、管理人员766人。我校博士后1424人,专职研究人员628人,访问教授136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8人(含短聘6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人,日本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院士3人(短聘),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短聘),新加坡科学院院士1人(短聘),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短聘),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短聘),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短聘),诺贝尔奖(生理和医学)获得者1人(短聘)。全职高层次人才队伍包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长江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万人计划4人。

    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显著。2019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1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365项,稳居全国第16位、广东高校第2位;201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位居全国第36位、广东高校第3位。SCI收录论文3791篇,SSCI收录论文381篇。获科研奖励2846项。获专利授权42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9项。学报理工版获评“2018年度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论文转载量跃居全国高校学报第13位。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现与境外289所高校建立联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研修、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质量和层次。

    深圳大学将继续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际,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区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页更新于2020年4月)
    深圳大学 2020-07-02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学校。

    学校发展历史悠久。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首任校长是老一辈革命家罗明同志。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2005年,原广东省机械学校、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先后并入。2018年11月30日学校正式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校坐落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目前共有5个校区,已投入使用的有东校区、西校区、北校区、白云校区等4个校区,河源校区正在建设,拟于2020年招生。

    学校学术传统深厚,崇教重学。现有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8大主要学科门类,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学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学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拥有教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民族学和新闻传播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会计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是“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有18个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67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2个,文科35个,师范类30个,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3000余人。有2个国家级、10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1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4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门国家级、3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其他省级优质课程。近5年,学校教师参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16人,其中专任教师1005人,正高职称142人,副高职称320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45.97%,具有博士学位351人,占专任教师34.93%。教师队伍中,教师队伍中,有特聘院士、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者、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全国优秀教师、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优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会计领军人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等获得者。

    学校坚持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建设有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智库(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中心)、3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平台(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国际合作基地),2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团队。与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建了“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了223个政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实践基地。近5年,学校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其中国家级2项。学校建设有广东工业实训中心,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4亿元。图书馆藏书约225万册。

    学校突出职教特色,服务广东经济社会。作为广东“职教母机”、职业教育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镇”,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发挥培养培训职教师资的母机作用,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国家民委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学校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广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理事长单位。

    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坚持协同育人,支持学生创新实践,近三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共获国家级奖励316项、省级奖励871项。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获评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第三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

    办学六十多年来,学校虽数易其名,却不改初心,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精神,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20-07-02
  •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简介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简介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是201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改制兴办的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华南团校,有6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行政主管部门为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主要承担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共青团干部培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和青年工作理论创新的职能。

    学院地处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校园占地面积500多亩,规划校舍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00名大学生和数百名培训学员。学院教学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拥有设备先进、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00多个;图书馆馆藏丰富,纸质藏书近50万册,电子图书近30万种,每年订购中国知网、读秀知识库、维普考试资源系统等多种数据库。

    学院现有财经系、外语系、工商管理系、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系、计算机工程系、艺术设计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团干部培训部(继续教育学院)8个系部,专业设置以文科类为主,目前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电子信息类、教育与体育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5大专业群,全日制专业设置数为19个,其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业2个。学院现已招生8届学生,在校生人数4000余人。

    学院强化“团青”与“创业”两个办学特色,通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打造、科研推动、文化打造、学生培养、社会服务七个抓手有力推进“团青”特色优势发挥,凸显“共青团”的元素和基因,注重学生“青年领袖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外还善于做群团工作,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学院启动学院和企业“双主体”协同培养创业人才计划,推进“一所青年创新创业院校、一个金凤凰创业班,一群大学生创业者、一个创业导师团、一个创业实践基地”即“五个一”建设项目,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学院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坚持实践育人、“课证融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职教理念,注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全国高职高专社会工作能力与实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英语口语大赛、“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省和全国高校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学院注重服务青年、服务社会,10多年来,运用历奇教育的培训模式培训各级团干部、大中小学生、青年党政干部、志愿者骨干、社会工作者等20万人次,教学效果、服务水平、培训质量等方面均获好评。目前学院以“团青”特色建设带动团校建设,把学院建设成为青年满意、社会关注、受共青团欢迎的青年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历奇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注册志愿者培训基地和港澳爱国青年国情教育基地。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以青年为本的大学精神,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建设成为富有时代特征、广东特色、青年特点,体现广东发展水平,并能充分发挥独特功能的优质高校。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2020-07-02
  •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简介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简介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于1984年创办,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广州市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钟南山担任名誉院长。

    学院现有番禺校区(毗邻广州大学城、思科智慧城、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暨南大学南校区)、越秀花果山校区,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

    学院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厚德、励学、修技、至善”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遵循创新发展、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科技助推产业,商贸服务经济”的发展路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发展,为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达六万多人。

    学院现为国家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设有7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27个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品牌(重点)建设专业3个,市级重点(示范性)专业7个,市级特色(示范、产业)学院4个。学院在校全日制学生6016人,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5300人,在岗教职工429人,其中专任教师283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76人,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227人,高级职称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均位于省内高职院校前列。

    学院大力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了设备先进、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践基地13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6个。获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近三年参加技能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00余项,其中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市场营销专业一等奖1项,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三等奖各1项,2018年获广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及广东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8项。

    学院努力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现代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学院招生就业连续多年保持两旺,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8%,企业满意度超过95%,为培养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院有普通高考招生、学考招生、自主招生、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招生等四种招生类型,其中普高录取批次为第三批专科,面向理科、文科、美术类、音乐类、3+证书招生,欢迎广大高中、中职应往届毕业生踊跃报读!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2020-07-02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是省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被誉为“广东农业科技与管理干部摇篮”的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1985年。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094亩、教研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在校生14700多人,办学涵盖农、工、经、管、文等专业领域。

    学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农业部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科技部第二批国家级“星创天地”项目单位。

    作为全省第一方阵的高职学院,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副省长覃伟中,原省委、省政府领导任仲夷、林若、朱森林、卢瑞华、郭荣昌、杜瑞芝、凌伯棠、欧广源、李容根、林木声等领导同志都曾莅临我校指导或题词勉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欧广源担任学校名誉校长。

    ----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现有广州白云校区、广州天河校区、清远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094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超过1亿元。有覆盖所有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基地22个、校外实训基地170多个,各类实验室、实训室185个,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3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建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全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比85%;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南粤优秀教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职业教育“双师型”高职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人;校级教学名师2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7人;校级教学团队21个。

    ----人才培养水平高

    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部),包括园林园艺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贸与外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信息与自动化学院、餐旅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部等,目前共开设44个专业,专业范围覆盖农林牧渔、土木建筑、生物化工、餐饮旅游、财经管理、外语外贸、计算机与自动化和文传艺术等类别,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含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央财支持专业)7个,校级重点(品牌)专业13个。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先后与英国、荷兰、台湾、新西兰、澳洲、芬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10多所高校合作,开展学生境外交流学习、带薪实习等项目。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与韶关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生物技术及应用、畜牧兽医、园艺等专业开展高本衔接人才培养,学生毕业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历。

    近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2015年学校获评广东省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最高的公办高职院校。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屡创佳绩,近年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奖91项,在2008-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综合评比中,学校以2项国家一等奖、7项国家二等奖和6项国家三等奖的成绩,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14位。学校在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强

    学校建立了特色鲜明、系统完备的科研体系。设有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三大科研机构;建立了岭南绿色农业职业教育“星创天地”、广东家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生态型野化茶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肉鸽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肉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是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广东农村经济学会会长单位;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南方农村》学术期刊。有9支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有90多位教师入选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省社科院专家库。

    近年学校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国家、省及有关部门颁发的各类成果奖20多项。

    ----创新创业教育全省领先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是省教育厅认定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建立了覆盖各个专业群的二级创业咨询机制,建立由校内科技创新教师、创业赛事导师和校外企业家、创业人士、专家学者、行业能工巧匠等组成的数量达600名的导师库;定期开展“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近年共荣获省“挑战杯”创新创业类大赛省级以上奖项40项,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大学生文化活动缤纷多彩

    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来自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每年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游园活动、茶文化节、全民饮茶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团日活动、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动物科技文化节、科贸茗谈、党团志愿服务、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等系列活动,为同学们拓展知识、强化技能、提高修养、锤炼品格和了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在活动参与过程中, 展示自我,发挥作用,同时感受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成长成才。

    当前,学校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坚持“突出特色、强化技能、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践行“砺志修德强能善技”的校训精神,以崭新的姿态,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国际视野的高水平高职学院,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部分荣誉称号和社会职务

    ◇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中国畜牧业协会鸽业分会会长单位

    ◇国际农牧职教联盟副秘书长单位

    ◇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

    ◇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

    ◇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广单位

    ◇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

    ◇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单位

    ◇广东省肉鸽行业协会会长单位

    ◇广东省家禽业协会名誉会长单位

    ◇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副会长单位

    ◇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首届副会长单位

    ◇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广东省餐饮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

    ◇广东省易班建设试点高校

    (日期:2020年6月15日)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2020-07-02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74年5月的原铁道部广州铁路机械学校,2000年经批准升格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9月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现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铁集团)移交广州市政府举办。

    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轨道交通类公办高职院校,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是华南地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基地。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职业教育就业百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教育部财政部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铁道供电专业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轨道交通供用电技术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石门、凰岗、执信南校区和朝阳实训中心、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等多个校区,广州科教城新校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学校开设有铁道供电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信号与自动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商务英语、铁道工程技术等35个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超过1万人,设有电气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运输物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语商贸学院、机车车辆学院、铁道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部等9个教学院(部)。

    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纸质藏书60万册、电子图书98万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73.40%,高级职称教师占33.30%。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支、市科技创新团队6个。

    坚持就业导向,就业质量高。学校面向广东、湖南、江西、四川、河南、内蒙古等20省(区)招生;毕业生出口畅、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8.51%,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93.30%,区域轨道交通龙头企业“订单”比例达65%以上,毕业企业满意度达98%,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薪酬水平位列广东省同类专科院校前茅。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东田,2014年广铁集团“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吴华创,2014年广铁集团“全国铁路劳动模范”获得者赖泽团,广州地铁集团公司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志标,党的十九大福建省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陈承仪,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匠、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洪海洋,2019年中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获得者林展雄等均为我校校友。

    注重内涵建设,教学成果丰硕。学校近年来有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51项(421个),其中教学成果奖3项、专业资源库2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4项、学生技能竞赛奖25项、教学标准3项、专利411项及软件著作权114项。省级标志性成果287项(434个),其中教学成果奖10项、学生技能竞赛奖53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42项、专业资源库3项及承办技能竞赛8项。

    产教深度融合,服务成效明显。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背景和政府大力支持的双重优势,成立了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牵头组建了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简称产教融合联盟),主动对接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联合培养培训本土化人才,输出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标准;对接产业链,与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东莞地铁、佛山地铁、港铁(深圳)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率先成规模地开展“订单”培养,形成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对接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水平高。学校全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高铁“走出去”战略,依托产教融合联盟,对接独联体、东南亚、非洲和粤港澳大湾区4个区域,拓展国际合作平台。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与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正式签署了联合培养铁道交通运营专业(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协议。学校已正式招收老挝、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率先在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开展全日制学历留学生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彰显育人成效。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广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国家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产教融合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打造“特色引领、骨干支撑、协同发展”的专业群,形成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相关数据更新到2020年3月31日)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20-07-02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文、经、管、艺术专业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广东省业余科技大学,2005年转制为高职院校。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高素质为灵魂,以高技术技能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政校行企全方位融合,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

    学校现占地1139.63亩(广州、清远两校区),新生报到后全日制在校生13982人,成人专科生2228人,实践场所10.24万平方米,校内外实践基地228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1个),纸质图书86.29万册。现有教职工607人,其中,专任教师525人,高级职称教师159人。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梯工程学院合署)、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财经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公共服务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开设45个专业。目前学校重点建设并形成了电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和软件技术省品牌专业、建筑设计省重点专业等。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软件技术被教育厅批准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近五年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学校是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专本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职院校、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建设单位、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广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全省高职院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原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原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大力推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与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广东海外建设集团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双主体、工学六合一","8双4一"现代学徒制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与迅达(中国)电梯公司合作,在全国率先校企共建电梯技术专业和电梯工程学院;与广州建筑集团等合作,在校内共建广东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BIM)中心,走在全国前列;与广州市茂名商会、广东万讯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创立"万讯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万讯商学院",共建"广东工程•万讯创新创业学院",致力于培养企业合伙人;经省教育厅批复,我校在湛江财贸中等专业学校、湛江机电学校设置高职专业学院,为中职毕业生提供升学渠道。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内涵式、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以机制创新为引领,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专业、课程、队伍、平台"质量工程,加快推进清远校区建设,为广东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办成人民满意、工科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争当广东省高职教育的排头兵。(2020年6月版)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0-07-02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简介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简介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2005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于2005年9月揭牌成立。2009年5月,广州市政府批准学院加挂“广州社区学院”牌子,成为广州首家社区学院。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办学定位是:立足广州,服务城市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坚持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文化塑校,坚持内涵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以岭南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特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转化平台、社区教育与服务示范中心和市民终身学习园地。学院发展的四大办学优势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中心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风景区、文理工艺专业兼有的综合区、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示范区。

    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2年,50多年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30多万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2009年12月,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11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确立为广东省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到2020年,争取建设成为广东省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

    学院位于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现有5个校区。广园南校区、广园北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云山下、麓湖之畔,海珠、滨江及越秀3个校区分布在广州中心市区。学院建有多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宿舍楼、学生活动中心、室内外体育场馆等设施一应俱全。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和应用水平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

    目前,学院面向广东、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山西、内蒙古、河南、贵州、云南、甘肃、河北等14个省、自治区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和新生报到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学院围绕服务广州城市建设与城市服务二大板块开设了10个专业群,设有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商贸系、财会金融系、旅游系、公共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城市建设工程系、食品系、应用外语系、社科部、国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高职教育研究所和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30人,其中专任教师41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3人,双师素质教师340人。

    学院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有省市级示范专业29个,省市级精品课程37门,获得一大批省、市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科研课题;实施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课程体系,全面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国家、省级和市级技能竞赛屡获优异成绩。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7%,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8%,位居全省普通高校前列,毕业生社会评价满意率超过95%。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院与韶关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开展“2+2”、“3+2”协同育人,与知名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前,学院拥有萝岗食品学院、远望谷物联网等省级协同育人平台,食品工程特色学院、广州城市建设特色学院等广州市特色专业学院,食品工程产业学院、物联网产业学院等广州市产教融合专业学院。学院形成了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体系,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8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9个,与企业合作共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萝岗食品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远望谷物联网技术学院、金衡会计学院和广州城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等办学实体。

    学院注重培育校本文化根基,形成了“思诚贵和”的校风和“乐学善用”的学风。创建了国内高职院校中首个国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造就既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又拥有良好品德与和谐人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发扬社区教育优良传统,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社区为中心、企业参与的社区教育与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增强学院的社区教育与服务能力。目前,广州市依托我院成立了“广州社区教育与服务指导中心”,彰显广州社区学院的功能。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与德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多个国(境)外、地区文化教育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其中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合作共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吉隆坡本科校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中马国际学院”暨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广州校区。选派大批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遴选学生赴德国F+U萨克森培训中心、马来西亚北方大学、沙巴大学进修和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出国深造平台,目前已有11批学生学成归来。

    今天,学院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立人立业,立德立志;教师为根,学生为本”的治校理念,深入实施“特色学院战略”,优化整合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品牌,提升学院竞争力,创建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2020-07-02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与广东开放大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学校设有中山和南海两个校区。主校区坐落于伟人孙中山故里中山市风景如画的五桂山风景区,占地1000余亩。校园青山环抱,绿荫掩映,优雅静谧,是环境优美的绿色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学校设有人工智能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标准化学院)、机器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律与行政学院(健康产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约1.2万人。

    学校秉承“自强立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坚持“开放、全纳、终身、灵活、便捷”的办学理念、“一体两翼三化”的发展战略和“开放办校、技术立校、创新强校、人才兴校、质量荣校”的发展思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构建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实现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建立中高职融通、专本衔接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而坚实迈进。

    专业建设

    学校主动适应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需求,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导向,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土木建筑、财经商贸、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等9个大类,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工科专业为重点,投资与理财、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布局。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正高职称37人、副高职称120人、博/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57人、硕士417人、“双师素质”教师388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5人、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优秀教师19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8人,6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名教师入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吸引计划。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培养“责任意识强、技术技能强、拓展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办学多年来,学校累计为地方输送毕业生超过3万人。学校生源质量高,第一志愿上线率100%;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平均达到99%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就业呈现“五高一强一低”的态势(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高、专业对口率高、职业期待吻合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离职率低)。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优秀等次院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5项。

    教学科研

    近年来,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连续四年获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主持社会工作专业省级教学资源库、国家级资源库,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承担省厅级及以上项目约14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2项(资助经费600万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项,广东省普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重点领域专项1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承担各类横向项目约58项,到账经费总计约300多万元。获得专利89项,发表论文1049篇。

    创新创业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融合化、专业化并行发展的“三化并进”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建设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实践实训类梯级课程体系。学校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教育物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政校行企·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高校联盟”搭建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学生创业大街建成投入使用。

    办学成绩

    学校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省级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5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1项,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1项,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2门,省级教改项目14项,省级教学标准1项。学校建有各类实训基地34个,其中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学校与14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个。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2020-07-02
  •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概况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概况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广州市属普通高校,创办于1964年。 学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办学思路、优秀的师资队伍、优雅的校园环境、鲜明的高职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竞争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全面,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公办高校,近年来,在不断的改革、超越和发展中打下了稳固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知识、品格、才艺、技能四元并重的办学风格。以独特的思路和新颖的做法应对竞争,谋求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 “万人学校,亿元资产 ” 的强劲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外语商贸学院、餐饮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在校高职生人数近8000人。外加三所附属中职学校和一个培训中心,组建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以中职教育为两翼、以技能培训为拓展平台,在校学历生规模超1.6万人,年培训超3万人次的职业教育集团。 

    学院办学紧贴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专业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有教养、有本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六年位居全省本专科院校前三名,毕业生以良好的面貌、全面的素质和过硬的能力广受用人单位好评,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100%,其中优良率达96.67%。2017年初次就业率98.81%,高于全省高校毕业平均初次就业率3.71%,位居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第一位;2018年初次就业率97.62%,高于全省高校毕业平均初次就业率3.44%,位居全省前列。

    办学理念 

    坚持“立品、为学、禀艺、砺身”的院训,以“有教养、有本领”成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幸福人生;以公平教育、尊重主体的原则指导人才培养工作,以学生为本,注重差异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把教育公平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培养目标 

    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全国,直接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课程体系 

    学院以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按照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专门化课程)、专业延伸与拓展课程的纵向逻辑构建课程体系,必修与选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体课堂与空中课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学习框架。

    教学方式 

    学院实施融“教、学、做、养”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行由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学生工作实践证书构成的“三证书”制度和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教中学,学中做,在教、学、做中“养”,强化和落实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

    师资队伍 

    学院十分重视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输送大批专业教师到国内外企业顶岗实践,选拔、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学工作,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校园管理 

    学院坚持“规则当家、数据说话”的管理理念,独创“质量、安全、环境”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体系,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关注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教工满意度,持续改善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管理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校园 

    学院历时十多年自主研发成功的CRP(Campus Resource Planning,即“校园资源计划”)系统,功能覆盖校园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为教工和学生提供无时空阻隔的交流空间,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信息共享。

    学生职业实践型社团 

    学院组建的职业实践型社团是对应社会职业、链接人才培养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业实践平台,办公场地和设施完备,实施职业化和课程化管理,是学生校内职业实践和落实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主要成绩 

    ●主持全国1280余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开发建设工作

    ● 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 国家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单位

    ● 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果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并被世界知名企业英特尔公司收入其案例库

    ● 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总分全省第二名

    ● 全国虚拟仿真软件竞赛一等奖(全省仅有三所高校)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国赛一等奖

    ● 西餐宴会服务国赛一等奖,实现广东省“零”的突破,并蝉联

    ● CRP系统全国领先,自2010年起经教育部推荐已在全国80余所高职院推广应用,影响广泛

    ● 获批试办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 广东省首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 认证院校

    ● 餐饮管理专业获批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

    ●“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训中心”获教育部立项

    ●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部验收

    ●“石油化工协同育人中心”项目成功入选省协同育人平台

    ● 拥有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一、二类品牌专业共7个

    ● 商务英语专业被确立为2016年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 五个专业成功入选广州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院建设单位

    ● 广州市高职院校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创业平台获批立项

    ● 2017年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为A类

    ● 2016-2017年度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

    未来构想——“一团三化”

    学院紧紧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围绕“一团三化”发展思路,积极打造职业与职工教育集团,以“信息化、国际化、协同化”三化集成、三管齐下,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新一轮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2020-07-02
  •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是根据国家建设布局,于1953年组建于湖北武汉的专门美术院校,时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省艺术专科学校等院校相关系科和人员合并而成。首任校长为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著名革命美术家胡一川,首任副校长为著名油画家杨秋人,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和阳太阳。

    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武汉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学生,2005年获准为国家首批艺术硕士(MFA)培养试点单位,2010年被广东省确定为省级博士点建设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坚持“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尊师重教”的办学理念,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美术与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学理论与人文教育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动,主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爱国爱校,红色传承”,“求真务实,服务社会”的广美优良传统。当前凝练出“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校训。

    步入新时代,广州美术学院依托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历史、区位、经济发展、文化资源以及人才汇聚的多方面优势,以高起点、新作为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更好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加速向前。

    办学规模:2004年学校在广州大学城建成新校区,现有昌岗和大学城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64亩,总建筑面积411884平方米。学校现有12个学院,本科教育设有31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已招生专业21个。目前,学校有本科生5351人,硕士研究生802人,留学生23人。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省级攀峰重点学科3个,包括“美术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和“工艺美术”1个二级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包括“艺术学理论”1个一级学科和“美术理论与批评”“影视与数字媒体”2个二级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2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获评B+,“艺术学理论”获评B级,在广东省高校同类学科中位居首位,全国位居前列。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省级优质专业总数为13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比例为61.9%。

    师资队伍:学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建校近70年的历程中,涌现了诸如胡一川、杨秋人、阳太阳、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高永坚、迟轲、陈少丰、杨之光、郑餐霞、刘其敏、陈晓南、陈铁耕、张信让等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家。在当下,潘鹤、郭绍纲、陈金章、梁世雄、尹国良、郑爽、梁明诚、张治安、尹定邦、潘行健、王韧、王受之、杨尧、黎明、赵健、全森、吴卫光、方楚雄、郭润文、童慧明、李劲堃、黄启明、林蓝、范勃、蔡拥华、李清泉、祁小春等一批名师长期在我校执教。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883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正高级职称76人,副高级职称166人。教师队伍中,聚集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会理事以及各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国各美术与设计专业学会理事等一批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6年学校获评“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广东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类重要赛事与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最佳作品奖、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亚洲设计学年奖、CIDA中国室内设计大奖(学院奖)、国际知名的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博朗设计奖、美国IDEA奖、SPAPK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等,获各类重量级美术与设计大奖100多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97%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达97.41%。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平台建设:学校高度重视立体多元的平台建设。近年共建设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平台共31个。其中:国家级2个,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省级科研平台11个,包括: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与“岭南美术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珠三角品牌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岭南美术遗产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省级研发中心“广东省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当代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重点提升平台“数字影像与数字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潮州木雕”、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省级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岭南中国画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以及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岭南文化动漫创意研究基地”和13个其他校级各类平台。这些涵盖艺术学与设计学各学科的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平台,在区域文化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研创作:我校教师获得包括全国美展金、银、铜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中国设计贡献功勋人物金质奖,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中国设计大展、德国红点奖等在内的数百项省级以上科研创作奖,获得了包括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国家科技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高层次科研项目。

    社会服务:学校积极参与和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深圳城雕《开荒牛》、珠海城雕《珠海渔女》、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香港、澳门两地回归的广东省政府礼品设计,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2005年日本世博会中国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与人”、山西馆等的设计工程,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奖牌、核心图形、色彩体系等52项的视觉设计、广州城市LOGO设计、“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LOGO、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等等,均出自广州美术学院。

    对外交流:学校已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法国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48所艺术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境)外开展访学进修、交流和学术研究,与国(境)外合作院校互派学生进行交换学习,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工作坊和讲学活动,引进高水平美术设计展览,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聘请境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序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我校积极配合国家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在国际舞台展示我校学术研究成果和师生优秀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广州美术学院 2020-07-01
  • 院校概况

    院校概况

    岭南大地,钟灵毓秀,音乐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名家辈出,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学校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浸染着岭南音乐文化的精魂,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形成了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

    广东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57年10月,广东省政府创建了广州音乐学校,使得这一地区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得以延续。随后学校数易校名,几经变迁。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60多年风雨沧桑,60多年薪火相传。星海音乐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与舞蹈人才为己任,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弘扬星海精神,传承优秀岭南音乐文化。新时期新阶段,学校把握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共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办学目标。

    学校以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目前共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5个实验乐团。专业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和舞蹈等各个领域。学校现已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中专、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办学层次,普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省级特色专业,钢琴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音乐表演是广东省重点专业。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教职工738人。教师队伍中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12人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51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有1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4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先后有6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5人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近五年来,教师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500多项。

    学校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建构了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了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质量,根据音乐舞蹈艺术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40项,国家级奖项228项、省部级奖项301项,尤其是在政府最高奖——金钟奖评比中,学生连续多届收获殊荣,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为广东省赢得了荣誉。

    学校教学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优越。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校拥有现代化的音乐厅、专业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设备先进;档案管理建设为国家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园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学校还在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东电视台、珠影乐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民族乐团、广东粤剧院、广州城投、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YAMAHA乐器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近五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年会”“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教学与招生改革研讨会”“星海·伯克利音乐周”“首届岭南古筝艺术节”“星海·鹿特丹音乐周”、“首届国际音乐文献翻译研讨会”“粤港澳台艺术管理高峰论坛”等各类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舞蹈团等院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学校还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截至2019年,学校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4818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54人,研究生347人,附中学生691人。学校面向全国(含港、澳、台)招生,同时招收留学生。多年来,吸引了高质量的生源,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新生报到率99.5%。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两万两千多名高级音乐舞蹈艺术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异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华南地区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蜚声中外。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经过60余载几代星海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音乐舞蹈教育中心,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江泽民曾为我校“冼星海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宋平、吴官正、张德江、王兆国、李源潮、孟建柱、曾培炎、吴仪、热地、韩启德、周铁农、陈至立、司马义·艾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我校视察;李岚清曾到我校与师生亲切座谈。任仲夷、林若、黄华华、朱小丹、卢钟鹤、王首道、杨应彬、肖志恒、梁国聚、林树森、李鸿忠、胡泽君、李玉妹、张广宁、汤炳权、游宁丰、雷于蓝等省市领导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朝鲜劳动党原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比利时众议院议长赫尔曼·德克罗等外国领导人也曾到我校参观,对学校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声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国格局、世界眼光、岭南文脉“三大理念”谋划星海音乐学院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响应和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文化强省战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音乐人才、推出一流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流学科,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而不懈努力!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7-01
  • 广州体育学院简介

    广州体育学院简介

    广州体育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市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学校创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432亩,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在职在编教职工550人。2008年取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

    学校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得港澳硕士研究生招生权,2006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和单项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2007年招收国外硕士留学生,2009年成为广东省新增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拥有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6大学科门类。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医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硕士、体育硕士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舞蹈表演、新闻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等18个本科专业,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特殊教育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15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4人,占比近八成,副高及以上职称172人,占比超四成。现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校拥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15个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有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14个本科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拥有首批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等6个广东省高校重点研究平台。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等3种综合性体育科学学术期刊。

    学校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一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和多项省部级科技优秀成果奖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2018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体育学立项数,均名列全国体育院校第二名。近年来,学校在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竞技项目上形成特色优势,多次在国际级比赛中位列前茅。2018-2019年,学校在省政府倡导下牵头粤港澳三地80余所高校、中学、体育机构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并成功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为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做出新贡献。学校开展足球援疆、排球援藏服务,促进民族团结事业。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20多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承办2010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学校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构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开展本科2+2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近年来,一大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受国家委派出国援外,加强体育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建校63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4万多人,其中世界冠军60多人(奥运会冠军7人)、政府高级管理人员60多人(大学校长30多人)。广东省50%的体育本科生和70%的体育研究生为本校培养。

    办学以来,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我校优秀学子并鼓励他们为国争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容国团先锋连等9个党建特色品牌,培育全国、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教师“双带头人”工作室等1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单位”称号,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在未来发展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建设一流体育大学为目标,弘扬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致力于运动与健康研究与实践,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和人类健康事业,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01
  • 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是一所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位于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世界客都,叶剑英元帅的故乡、革命老区苏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誉的广东省梅州市。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近2.6万人,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5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学校本部有江北校区(主校区)、江南校区2个校区,还挂靠了2个校外二级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和医学院),占地面积107.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历史悠久,特色明显。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至今已有107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65年的中专教育、22年的大专教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新增为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良好等级;2016年与广东省教育厅、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广东省教育厅 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嘉应学院协议》;201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建设高校,设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具有“根植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立德树人,薪火相传。学校作为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立项院校,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校训,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等3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和平台;有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200多个。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其中,培养了80%以上的梅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近300人;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一大批人才;先后与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5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各类奖项共901项,其中国家级199项、省级702项;学生考研成绩喜人,上线人数为1575人,录取人数为1253人;招生形势逐年向好,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引育并举,强化师资。学校坚持引育并举,以人才强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专任教师1319人,其中正高职称133人、副高职称340人、博士186人、硕士720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培对象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级“创新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4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6人、省级扬帆计划4人。近5年来,聘请了53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荣誉)教授,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学校加大教师内培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20%以上;实施青年博士、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培训达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

    ——创新引领,提升内涵。学校以创新为引擎,为彰显内涵、持续发展不断蓄力。现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有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研究中心”,以及建立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40多个。近5年来,学校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00多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3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0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30多件;获得横向科研项目400多项;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合作项目一等奖1项。

    ——聚力加速,服务地方。学校扎根梅州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广东省纪委监委共建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与梅州市、中山大学等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近5年来,与梅州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承担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做大做强粤东北基础师资教育培训。发挥足球产业学院优势,主动服务梅州创建国家足球特区的重大战略。

    ——传扬文化,担当使命。学校以传扬文化为使命,在文化传承中打造发展特色。设立了“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开展了大量干部培训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作出积极贡献。《客家音乐文化》项目获批广东省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助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客商研究院、客家学院,设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获得首个“全国性客家学研究团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配合梅州市举办了“世界客商大会”和“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承办了“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每年召开客家研究专题夏令营,举办客家学论坛,传承和弘扬原中央苏区老区精神、优秀客家传统文化。

    ——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获得“省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中心”,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加强与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与国(境)外20多所高校开展了交流合作。近5年来,派出了近40批次管理干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学习交流和培训;派出近60批次教师赴港澳台高校学习交流;派出学生23批次赴国(境)外学习实习;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

    ——同心砥砺,继往开来。百年风雨路,奋进新时代。学校正在抢抓广东省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大学“组团”帮扶学校等重大机遇,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按照“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八年上水平,十年再跃升”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继续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新师范教育质量提升为基础,面向应用技术研究、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产业需求,聚焦内涵建设水平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大幅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努力实现“申硕”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斗志,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成为“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以上数据截至2020年4月)
    嘉应学院 2020-07-01
  • 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

    悠悠西江见证了岭南的沧桑和巨变,沉淀下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成就了西江流域两千年的辉煌。正是有西江流域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岭南文化的孕育下,肇庆学院弦歌不坠、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曲折而发展的教育之路。五十年来,肇庆学院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谱写了一篇中国地方大学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华章,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融合历史底蕴,扎根地方办学 

    肇庆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坐落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星湖景区内,有五十年的办学历史。1970年3月,广东教育行政学院由广州市下放到肇庆地区新兴县高村办学,易名为肇庆地区师范学校,肇庆学院的历史由此开卷。肇庆地区师范学校随后又先后改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依托肇庆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西江大学,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1991年肇庆师专作为师范部并入西江大学。肇庆教育学院是肇庆学院的另一支脉。1976年10月,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开始筹建,随之又先后更名为肇庆地区教师进修学院、肇庆教育学院。2000年3月,西江大学和肇庆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肇庆学院,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里程。2004年4月,肇庆学院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的跨越发展。学校励精图治、追求卓越,秉承“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规模扩大和内涵发展相结合,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广东省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二、建设优良师资,为社会培养人才

    肇庆学院是广东省和肇庆市共建的省属地方本科大学,面向广东、湖南、香港、澳门等17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188人,另有研究生(联合培养硕士)525人。

    目前,我校有教职工近1700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00多人。学校重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2018年至今,共选送了近300名教师到企业、行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为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凝练学科特色,做强专业建设

    肇庆学院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设立了19个教学机构。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省市共建学科和“冲补强”提升计划,设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机械工程;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数学、设计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冲补强重点学科3个(电子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省市共建学科3个(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按照“做优师范专业,做强工科专业,打造特色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建设思路,学校设立了6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特色专业1个(体育教育),省部级重点特色专业1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艺美术·砚雕手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制药工程、酒店管理、软件工程),通过IEET认证专业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四、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结硕果,严谨治学科研水平稳提升

    肇庆学院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学校教学成果显著,近两届获得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16年,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应用型办学定位和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办学特色得到专家肯定。2018年,学校获全国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近三年获广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各类奖励近110项;我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获批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立项。2019年2月,教育部特邀肇庆学院参加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我校在振兴广东教师教育、推进“新师范”建设的经验和亮点。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取得重要进展,建设有数十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近700个校级实习基地。

    肇庆学院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有24项,其中国家级有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重点实验室有1个:广东省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分中心1个: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中心。另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国家级农业综合试验站1个、省级工程开发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非物质文物遗产研究基地4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

    五、重视加大基础建设,稳步提升办学条件

    肇庆学院有主校区和星湖校区两个校园。校园总占地面积为1200多亩,肇庆学院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170多万册,电子图书107.3万种,中外文纸质报刊近1500种。光盘音像等资料20000多种,拥有《中国期刊网》《Springer Link》《TKBS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等30多个数据库及一批试用数据库和开放存取资源。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有信息化门户平台、OA办公系统、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六、团结奋进谋发展,牢记使命办教育

    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品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具备较好的高校管理治理水平。肇庆学院始终坚持依法治校,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按依法治校年度计划,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学习《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熟悉教育规律,坚持按规律办学。

    七、突出区域特色协同创新,加强产教融合服务社会

    以行业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平台为推手,汇聚项目、人才和资金,建设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高水平智库,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学校建有广东省水土污染管控与装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中心等省部级、市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20多个。建设“肇庆市协创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肇庆高新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智库12个,建立有“汽车零部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研究中心”“重要基础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高端电子信息公共服务”“固废综合利用装备及其应用技术”六大产业服务平台,重点服务肇庆“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发展,为地方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持。

    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了产业研究院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近年来派出500多人次教授博士服务肇庆产业300多家。推进肇庆市决策咨询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建设,为肇庆市委市政府以及其部门完成了10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被省经信委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服务乡村振兴,组织100名教授博士“上山下乡”。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对接”项目获得了“2019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向肇庆省定贫困村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50余人,实现了111条省定贫困村科技扶贫全覆盖。学校“双聘院士”傅廷栋院士牵头在我校共建“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广东)示范基地”和“西江流域油菜实验基地”;农业部在我校建立“广东省西江流域柑橘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与广佛肇(怀集)合作区管委会签约共建“广东省省级农业科技园”。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中国砚都”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积极参与肇庆端州府城复兴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工作。积极组建专家团队打造申报德庆悦城龙母祖庙为世界文化遗产。学校“广府金绣”文创团队的金绣作品在G20峰会被选为国礼,2019年5月参加第十四届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2项的好成绩。我校创新创业工作获新华社专题报道。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学校将致力于融入湾区、服务湾区,输送高层次人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学校将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立足地方,服务社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师范”和“新工科”,做优师范专业,做强工科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建设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和肇庆市支柱产业急需的重点学科,形成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四位一体”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努力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跨越,最终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更新时间截至2019年12月)
    肇庆学院 2020-07-01
  •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确定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九大工程之一。学校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综合性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前身是由叶剑英元帅1950年3月创办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校名由毛泽东主席题写。1985年,学校改称为“华南文艺业余大学”,校长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杜埃兼任,刘田夫、欧阳山任名誉校长。199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华南文艺成人学院”。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兼任院长,著名文艺家林墉、郭绍纲、汤小铭、姚锡娟等任学校学术委员。2004年4月,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全日制艺术类普通高职院校,更名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学校现有番禺主校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郭兰英艺术分院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5.4亩。环境优雅,教学、生活、体育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校园艺术氛围浓厚。学校开设专业23个,有6个教学单位(音乐与舞蹈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影视与动漫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终身教育学院),1个教科研机构(广东文艺研究所)。

    学校秉承“砺志、创新、明德、尚美”的校训精神,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适应文化艺术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招生与教学方面实行普高与成高双轨,以高职教育为主、集成人教育、中职教育和培训等多层次办学为一体。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为主,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专业技术服务为辅的办学形式定位,形成多形式、开放式的办学格局。适应区域发展对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为我省培养了一批适应文化艺术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经风雨而茁壮,历沧桑而弥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学校全体师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热情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立足珠三角,面向广东,辐射全国,为把学校建成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和独特教育风格的高水平艺术类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2020-07-01
  •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概况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概况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广东省人民政府1978年举办的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和1983年举办的广东艺术师范学校,2001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校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学校位于广州市天河区,辖五山和燕岭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0787人,成人教育在读学生4652人。五山校区以职业教育专业为主,有应用外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燕岭校区以教师教育专业为主,有基础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74亩,校园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实训实习场所4.8万平方米。图书馆共有藏书142.48万册(种),数据库站点50个,镜像数据达27395GB。校园网络信息点数达13500个。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广州地区“花园式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学校按照“校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思路,打造了教师教育类、语言文化类、艺术设计类、表演艺术类、计算机应用技术类等特色专业群,29个招生专业中14个为省级示范、重点、品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成了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成果展一等奖。

    学校秉承“学贯中西、德艺双馨”的校训,推行“崇学、重教、躬行、爱生”的教风和“勤学、高雅、自律、进取”的学风,坚持“善知善行、尚德尚艺、开放合作、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教师教育出精品、职业教育办特色”的办学思路,以为教育行业、文化艺术产业、商务服务业培养“职业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强大”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定位,通过“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成果作品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和教学视野国际化”的教学“四化”改革,构建了“HAPPY+”双核协同(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出了“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依托推动作品化,以项目中心为依托实现产品化,以孵化基地为依托促进商品化”的 “三品化”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培养全体学生具有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现了一部分学生的创业梦想。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远高于我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创新能力满足度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工559人,其中高级职称150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85.51%。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培训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等优秀人才,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有60名教师被行业、企业聘为专家或顾问。

    学校于2017年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认定为“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入选学校。建成以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7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公共实训中心为重点的14个校内实训基地,5个省级、19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5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实训室188间,专业实训工位数达5997个。实训设备和条件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学校是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高职教育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高等教育学会小学(学前)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广东省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广东省学前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基地、广东省高职高专教师教育实训基地,承担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幼儿园名教师培养任务。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之一,学校成立了“林贤辉广东音乐研究室”、“女子百人民乐团”等机构,建立了首家以广东音乐为主题集收藏、展览、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广东音乐展览馆”。我校是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办公室的挂靠单位,承担广东省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及全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指导和管理工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广东省自贸区建设。学校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法国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2017年“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备案。学校获得“广东省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今,学校与35所境外大学和教育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留学、研习、短期游学等项目,开设了法语、韩语、英语等多语种社会培训。近年来,“中韩国际交流文化中心”“广外艺-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教育(广东)培训中心”“戏剧英语教学研创中心”等先后落户我校,建立了可持续的系列项目,国际化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2019年10月)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2020-07-01
  •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具有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培养司法警官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司法行政工作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干警素质提升基地、司法行政工作应用性理论研究基地和法治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学院为副厅级建制,归属省司法厅管理,业务受省教育厅指导。

    学院现有龙洞和石井两个校区,龙洞校区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街龙腾路,毗邻华南植物园和龙眼洞森林公园,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周边高校众多。石井校区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石潭西路,交通和生活也很便利。学院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189人,教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副高级职称74人,校内兼职教师51人,校外兼职教师13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0人,具有双师资格教师114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团队11个,“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校级培养对象8人,2人入选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省级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珠江青年学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

    近年来,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有省部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课程64门,出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材或参考书62部,获得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3部。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项比赛和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多项。在校大专学生4300余人。学院建有充足的多媒体课室,并建有设施完备的司法鉴定中心、模拟监禁中心、心理矫治实训中心、刑事侦查技术实训中心、模拟法庭、亚伟速录实训室、司法鉴定系列实验室、安全防范技术实训室、网络信息安全协同创新实训中心和监狱特警防暴训练协同创新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个、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此外与司法行政系统各单位合作建立了57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警体馆为学生警体训练和技能实训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器材。学院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34.42万册、电子图书25万余册,另外还有中国知网和超星移动图书馆等学术资源数据库,能满足师生学习、资料查询、专业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学院设公共基础部、警体技能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警察系、信息管理系、法律系、司法鉴定系、安全保卫系、继续教育部等9个教学机构,开设刑事执行等14个专业,其中刑事执行专业和司法警务专业分别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和广东省重点专业,刑事侦查技术专业为省级品牌建设专业。刑事执行、刑事侦查技术、行政执行、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司法警务、司法信息技术、司法信息安全7个专业为国控专业。

    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开放学院合作办学,设有法律专业(本科段)自考班,结合我院专科课程学习进行本科助考辅导(学习周期2年)。本科考试科目全部合格的,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省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实现专本套读。

    学院服从、服务于法治广东、平安广东以及政法系统队伍建设需要,遵循“警魂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忠诚、明法、勤学、强警”校训,以创建高水平司法警察职业院校为目标,以塑造刚毅、责任、奉献的警察职业品质为核心,着力培养富于法律智慧、正义良知,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十年来,我院学警积极参与铁路春运、广州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安保活动,获得社会的好评。建校以来,我院毕业生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政法战线上忠诚奉献、建功立业,以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和能打硬仗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2020-07-01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市,现有天河、白云和荔湾三个校区,占地1100亩。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办于1957年的广东省冶金工业学校,历经“广州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南华工商学院西院”等发展阶段。学校从1999年开始承担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多人。

    学校是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近5年来先后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广东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成果暨“一校一品”体育工作示范基地,连续两届获“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称号,并于2019年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高校(13所之一)。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1个,广东省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3个。

    学校目前设有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应用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体育艺术教学部共11个教学机构。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急需紧缺专业,对接广东省规划发展的七大支柱产业、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六大未来产业和十大重大科技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专业,构建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模具智能制造、VR与新媒体等10个专业群。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组建了测绘地理信息、智能制造、VR/AR等5个新工科特色产业学院和1个创新创业学院。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6个,省级示范性专业4个、重点专业9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专业8个,省一流高职高水平建设专业9个,高本协同育人专业4个。近年来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获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44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拥有博导2名,二级教授2名。有全国优秀教师和省级青年珠江学者、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高等职业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42人。拥有省级协同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5个。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校实践教学场地充足,办学条件优良。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15个,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8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9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

    学校重点打造产学研平台,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依托广东工贸职教集团与学校智能制造、测绘地理信息等优势特色专业(群),在 VR/AR应用技术、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LIDAR 技术、无人机数据处理等领域打造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技科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东省VR/AR+职业教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近年来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省地质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2019年1项科技成果入选广东高校高质量科技成果库。

    学校积极发挥职教优势,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多所院校开展了“3+2”中高衔接、“3+2”高本衔接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培养,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通学生学习上升通道。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职业鉴定、自学考试等工作。学校在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目前共获得8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

    学校深入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近5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53个、省部级奖项955个,获广东省“挑战杯”科技发明制造类特等奖4项,“挑战杯”省赛2019年排名全省第一。第一志愿投档率连年均超过100.00%,录取分数稳居广东省高职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高水平,2018届毕业生平均薪酬在《南方日报》2018年高职院校薪酬排行榜中前列第九。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境外教育机构共同探索学历教育、师生交流、学分互认、海外实习、国际专业认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工作,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的测量技术国际技能竞赛和有色金属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境外人才培训论坛。作为职业院校“走出去”试点院校建设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制定导游专业国际教学标准、选派教师赴赞比亚教学、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等,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贡献工贸力量。

    现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20-07-01
  •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被誉为“广东邮电黄埔军校”的广东省邮电学校,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内唯一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通信类高职院校,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校地处广州市天河高校文化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员工400多人,校园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拥有与信息通信行业企业同步的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和先进的网络系统平台,以及配套完善的培训、教学、实验、实训、会议、食宿、文体等软硬件资源。

    学校依托信息通信行业,秉承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致力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理念,以“培养通信英才、提升客户价值、服务终身教育”为使命,营造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共生共荣、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做强做优学历教育,做强做大在职培训,构建了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支撑的“双驱双轨”办学模式,逐步建成集教育、培训、服务为一体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在职人员终身教育培训服务新高地。

    学校学历教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移动互联网专业群、信息服务专业群等三大专业群,设有移动通信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现代学徒制教育学院及创业学院六个学院,培养“敬业度高、执行力强、技术精湛、学习勤勉、善于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校企一体,工学一家”、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独具行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深化校政企行合作及跨区域合作,牵头成立中国通信服务职业教育联盟和广东通信职业教育集团,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施“2+1”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中高职“3+2”、专本“3+2”及中法、中芬“3+1”专本合作,与国内名牌高校开展“专升本”、“本升硕”成人学历教育提升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通道。

    学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构建以在职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社会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在职培训、在线学习、学历继续教育及技术研发服务,致力搭建服务在职人员职业学习的终身教育平台,助力客户价值提升。多年来,学校立足信息通信行业,面向社会各行业,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组织开展多元化培训服务。培训业务课程门类齐全,培训形式多样,策划能力突出,师资阵容强大,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学校多次承办国家级、省级大项目,除信息通信行业外,合作客户还涵盖政府、教育、银行、保险、电力、烟草、交通、邮政等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客户超450家,年服务培训量达66.5万人日。

    办学以来,学校共培养全日制毕业生近5万人,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信息教育学员4万多人,联合办学培养在职研究生近7000人,社会服务培训量超过500万人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输出和服务支撑。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0-07-01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是一所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工科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建于1963年的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历经“广东省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广东省农业机电学校”、“广东省机电学校”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翻开了快速发展的崭新篇章。学院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2017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2019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学生管理50强”。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4700多人;辖有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畔,交通便利;北校区位于职业教育气息浓厚的广州钟落潭高职园区;校园总面积达807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学院设有先进制造技术学院,电气技术学院、汽车学院、计算机与设计学院、电子与通信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物流学院、外语商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等十院一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44个,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专业群为主体,电子信息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为两翼”的专业格局。学院建有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10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一类品牌专业2个、二类品牌专业9个;拥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2门。

    学院在职教职工90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其中专任教师780余人,90%具有双师素质,35%以上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73%以上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学院拥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8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5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4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59人。

    学院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参与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项目建设2项。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覆盖率达到100%,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在全国和省市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共获奖483项,其中: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排名全省第1、全国第13;2017年获省教育厅颁发的“2016-2017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排名全省第3、全国第56,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学院在2015、2018年“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考核中排名分列全省第3和第2,在广东省一流院校中期检查中排名全省第2。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绘制双创人才成长地图,帮助学生“开发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更出彩”。近五年,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类比赛国家级、省级奖励237项、省级立项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3项(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省级奖项148项(含特等奖9项、一等奖27项)。学院获“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19项,资助经费达44万元,2017年资助经费总额排名全省第1,2018年排名全省第2。近三年,学生创业成功案例有39个,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成立公司的有12项。

    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励成长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批“实践能力强、行业品质优、岗位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被国内知名企业录用,就业网络主要辐射珠三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基本实现学生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就业。学院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获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42.24%。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被教育部、财政部评选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是国家“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广东省中职、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广州市第一批特种作业考试点资质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广州市安全生产资质考试点,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技术考试站。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单位等3个培训及鉴定资质,可开展81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其中铣工、数控铣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等具有高级技师培训和鉴定资格。学院在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首批6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中,学院获批5个。

    学院实施“开放办学、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一汽大众”、“捷豹路虎”、“美的”等知名企业实现了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358个,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广东省首批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首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以上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0个,2015年成为国家首批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1.56亿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学院在2011年9月牵头组建了广东机电职业教育集团,2018年入选广东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另一方面开展留学生培养,目前在读学历留学生65人;开展境外办学,与柬埔寨暹粒东南亚大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越南胡志明市百科大学和马来西亚尊孔独立中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

    学院加强党的建设,以增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为立足点,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引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着力点,以“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为根本点,实施“九大工程”(求真工程、春雨工程、价值工程、领航工程、网络工程、清风工程、标兵工程、星火工程、连心工程),在推进学院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建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电气技术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机关党总支党政办党支部分别于2017、2018年获得广东省高校“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电气技术学院党总支入选2018年“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汽车学院党总支教工党支部先后入选全省、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半个世纪的薪火相传,学院坚持发扬“修德强能,崇实鼎新”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院用雄鹰般锐利的改革目光,果断有力地抡起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斧,凝心聚力,锐意创新,努力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群,建成全国一流高职院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育“大国工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卓越贡献。(内容更新截止到2019年8月1日)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0-07-01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女子高校。学校至今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81年由广东省妇联创办的广东省妇女干部学校和1992年成立的广东女子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升格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12月,学校被认定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2016年,学校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全国第二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2018年,学校被评为2015-2017年度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2020年,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主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毗邻广州亚运城,校园环境幽雅,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完善。校内建有136个校内实训室,17个实训基地,20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50多万册。学校现有在校生约7000人,设有应用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和应用外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五个全日制二级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以及三个教育研究中心(所),开设专业近30个。

    学校拥有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47名;聘请国家级、省级行业大师3名,省级高层次技能型企业兼职教师36名。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占83%,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9.27%,已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占75.3%。各专业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并聘请校外的专家、企业家和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012年12月,学校联合近百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中职学校,牵头打造了我国首个女性职业教育集团——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政、行、校、企多方联动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2016年3月,学校又牵头成立广东巾帼创新创业联盟,并筹划将学校海珠校区建设成省级区域性、特色性“创业孵化基地”。学校还与港澳地区及日、美、德、澳等国多个高校和妇女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广东省多所知名大学合作举办本科班。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高尚品德、高雅气质和高新技能的创新性女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发挥性别优势,创建女校品牌,形成以女性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大力发展妇女干部教育、妇女技能培训、妇女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女性终身教育的多形式的办学格局。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第三方机构独立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98%以上,远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建校以来,学校在开发女性潜能、促进女性就业、探索女性特色教育、推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曾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文明校园”、“连续十年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各级领导对女院给予亲切关怀,张德江、汪洋、陈慕华、彭珮云、顾秀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小丹、卢瑞华、张帼英、李鸿忠、刘玉浦、林少春、温兰子、雷于蓝等省领导曾多次莅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殷切期望。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2020-07-01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